泼水节时间在公历4月13至15日。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
泼水节的起源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又名“乞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列出的泼水节起源时,提到“与小乘佛教的传入有密切关系,其活动包含许多宗教内容。但就其以泼水为主要活动的原始意义来说,也反映出人们征服干旱、火灾等自然力的朴素愿望”。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0年出版的《中国风俗辞典·泼水节》写到:“此节日起源于印度,后随小乘佛教传播,经缅甸、泰国和老挝传入我国傣族地区,故又称——“浴佛节”。
泼水节有哪些传说传说一
相传在很久以前,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村寨,因树林起火,村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难之中。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为保护村庄,不畏危险,冲出“火网”,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泼洒山火,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山火终于被泼灭。村民得救,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头上。于是村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来,李良一头扑到江中,变成一条巨龙,顺江而去。
有的人说,他变成了一棵大树。傣族人民为了纪念李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每家房屋清扫一新,撒上青松叶。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午间太阳当顶时,众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洒身,表示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福。
传说二
一个忤逆的儿子在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看到雏鸟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决心好好侍奉母亲,这时,他母亲正在向山上走来,为儿子送饭,不小心滑了一跤。儿子赶来扶她,她却以为儿子要来打她,一头撞死在树上。儿子追悔莫及,把树砍下来雕成一尊母亲雕像,每年清明后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洒着花瓣的温水中清洗干净。以后就演变成了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