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减震如何调整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汽车减震如何调整,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乘用车四轮定位的内容及功用
悬架系统及车轮定位对维持驾驶安全、转向稳定、轮胎正常磨损是极为重要的。当车辆定位角度不正确,在紧急制动时就可能发生跑偏、侧滑,导致严重事故。在正常运行时可能使轮胎寿命缩短,而转向连杆系统的失调或失效会导致丧失转向控制,其结果不堪设想。
各种定位角度的具体数据是否可调,可调范围的大小,各种车辆都有具体的定位数据表,调整时可参考使用说明书或有关技术手册。
二、影响四轮定位的因素和检测方法
影响四轮定位的因素主要与使用有关。如在凸凹不平的路面上高速行驶;剧烈制动;惯性侧滑;重载或不均匀重量分布;转弯时速度过高、过猛,使侧倾力过大;以及为在路边停车经常单侧或双侧车轮冲击路肩等。
三、四轮定位调整技术研究
正确地调整车轮定位角,使定位角度都在设计的要求范围内,从而实现稳定、舒适、节能的安全行车目的。
汽车减震容易出现的问题
阻尼衰退
由于减振器在减振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因此在剧烈运动后会产生高温,使减振器内的减振液失效,如同制动液因过热失效一样,称为“阻尼衰退”。为了避免阻尼衰退,可加大减振器或者增加阻尼油的容量,所以高性能的减振器通常都具有较大的筒径及较大的阻尼。而有些高档的或比赛用的减振器(如Ohlins、Sachs等)会多带一个氮气瓶来控制减振液的温度,这样减振桶可容纳更多的减振液,热容量更大。
气泡问题
减振器的另一个问题是阻尼油的气泡问题。减振器工作时,活塞对阻尼油造成搅动的效果,会使阻尼油产生气泡,而气泡则会造成阻尼的丧失。为了消除气泡,除了使用品质较佳的阻尼油外,还可填充高压气体。比如Bilstein的减振器产品就有一项独特的设计,该减振器有一个“气室”,用来防止气泡的产生。此外,这个气室因其柱栓暴露在空气中,还具有冷却的效呆。
漏油问题
油封不良造成的漏油问题是减振器损坏的一大主要因素,这直接关系到减振器的“耐用性”,所以较贵的减振器通常也有较好的油封。
汽车保养的方法
1.以肥皂清洗真皮座椅
真皮座椅怕硬物划伤,更怕化学清洗剂的腐蚀。用腐蚀性极小的透明皂,不但去污性好,而且干燥后皮面柔软有光泽。具体做法是用干净软毛巾温水浸泡,将肥皂适量均匀打在毛巾上,然后轻轻擦拭座椅。此时,毛巾若会变脏,证明去污有了显著效果。擦完肥皂通风晾干,以清洗过后不含肥皂的湿毛巾擦拭两遍即可。此法去污,皮面干净蓬松,清新如初。此法也适用门内饰和仪表盘处塑料件。其原因是肥皂(香皂)去污性强,且对人体皮肤无刺激,对真皮件更实用。
2.以牙膏去除划痕
光亮的车漆无意间常浮现道道划痕,车主为此到汽车美容店推沙腊划不来,用牙膏打磨的方法去除较轻微划痕,效果不错。先把划痕处以清水洗净,然后取一干净布或毛巾,沾牙膏少许在划痕处反复轻轻推擦,待划痕消失或减弱后即可用湿巾抹干。道理很简单,牙膏本身就是一种清洗牙齿的研磨剂,不伤人体更不会伤漆。
3.以风油精去不干胶贴
年审贴在车风挡玻璃上的各种证极难去除。在不干胶贴背面涂上风油精,片刻洇透后以干布用力擦即可脱落,不留痕迹。此法适用于各种商品上粘贴的不干胶商标。原因是风油精能够溶解不干胶有效成分。如无风油精,可以牙膏替代亦可,只是效果稍差些。
4.滑石粉化解门封条沾结
雨后汽车门封条潮湿与漆面粘连,开门不顺伴有“吱啦”声。可用一把滑石粉涂于门内橡胶缝条之上,症状即可消失,开闭自如,绝无声响。
汽车起步的技巧
1、切断离合器
发动机启动运转正常后,经确认汽车周围无障碍,具备汽车起步的一切条件,用左脚将离合器踏板踩踏到底,使离合器彻底分离。如果离合器踏板未踩到底,离合器不能彻底分离,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与变速器之间半联动,此时换挡,不仅变速器会发出齿轮撞击的异响声,同时还会对机件造成损伤。
2、变速器置入挡
将变速器换挡杆置入挡,如第一次换挡不顺利,可将换挡杆拉回空挡位置,紧接着进行第二次换挡,直至顺利完成,换挡动作要求准确、迅速,一定要辨认清楚变速器各挡位置,防止挂错挡造成的不必要损失,换挡动作要干脆利落,不要犹豫不决、拖泥带水。
3、放松手动制动器拉杆
先将手动制动器拉杆向上拉一点使保险锁松开,然后再将手动制动拉杆向前下方推,一直推到底,使制动器完全放松。此时要观察仪表盘上的手动制动器指示灯的指示状况,若指示灯亮,则手动制动器未完全放松,应进一步向前推手动制动拉杆,直到手动制动器指示灯熄灭。手动制动器如放松不彻底,会产生制动拖滞现象,则使汽车不能顺利起步,就是勉强起步,在行驶中也会因手动制动器拖滞而使车速不能提高,同时还会造成手动制动器损坏。
4、观察汽车周围情况
汽车起步前,一定要观察周围情况,进一步确定是否安全。汽车前方情况可从前窗观察,一目了然,汽车侧方及后方情况可通过后视镜观察,或降下车窗玻璃将头伸出窗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