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类电视节目主要指的是以实际生活为节目制作主要素材,以普通民众的生活情感需求为创作目的的一种电视节目类型。下面是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技巧】
(一)布局安排独特
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创意都较为独特,并以此吸引受众。如东方卫视播出的《幸福魔方》,其节目创意以及片头都是来自《千谎百计》,并且对于其的节目风格都有延续。《幸福魔方》的舞台呈“玻璃屋”的形状,主持人与嘉宾都在“玻璃屋”中,并且有心理老师在四周围坐,从而使得演播室形成一个360度的全景。这和以往的节目形式相比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以往的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是分坐在演播室的一方,整个演播场景呈平面设计,访谈空间较为单调。这种节目形式,很难使得嘉宾的心理防备放下。而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嘉宾的心理防备很容易放下。现今的情感类节目主要在这其中做了突破[4]。
另外,现今的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灯光也得到了合理利用。演播室所设置的各种灯光都有不同的意义。如在演播室中设置幽暗的灯光,是为了使得演播室呈现出一种神秘感,这在嘉宾出场时可以使用;幽暗的灯光,也营造了一种有安全感的环境,无论是观众还是当事人都能在心理上接受,释放压力。
(二)感性与理性并存
情感类节目的主要内容是对普通民众的生活进行展现,因此,其节目内容主要以真情实感吸引观众。在进行情感类节目制作的时候,其主要的方式是以感性的形式对嘉宾故事进行叙述,通过在节目中营造一种煽情的氛围,一个个泪点,使得观众从别人的真实故事中得到感动,进而使得观众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但是,随着人们观看需求的不断上升,纯粹的感性需求已经满足不了受众,因而,很多的电视节目中在叙述感性故事的同时,也开始对节目的理性思维进行了叙述[5]。如《幸福魔方》中主持人就善于将各种复杂的情感关系理清,从而引导嘉宾以及受众的情感变化。在节目中,主持人善于捕捉嘉宾描述的细节之处,从而对于演播室中的各方元素进行积极调动,最后通过主持人之口,将故事的情节进行完整的叙述,继而为嘉宾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完整的思路。
(三)全新的叙述方式
在情感类电视节目中,故事化讲述可以说是所有情感类节目的主要叙述形式。如在节目中进行悬念的设置、各种矛盾的冲突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展示等。一般的情感类节目中,讲述的故事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但是,在现今的情感类电视节目中,却将故事性丢弃,而是以一种更为丰富的手法使得节目的观赏性更强。这种节目形式对于传统的故事结构进行了颠覆,以一种无序的思维让观众去观看。在叙述的过程中,其中就存在很多的悬念以及冲突[6]。在《金牌调解》中,所采用的叙事视角主要是零度焦点以及内焦点,或者是将这两种叙事方式进行结合,从而为观众呈现更完整的故事类型。
(四)调解员的特殊作用
在调解类节目中,调解员通过对复杂的事件进行分析,从而依据事件做出公正的评价。并结合现场观众的观点,对当事人的矛盾进行解决。可以说,调解员在整个节目中的地位是核心的。在《金牌调解》中,调解员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以及鲜明的人物个性,对于每件事件进行调解,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另外,调解员要善于对细微处的信息进行捕捉,并通过语言进行放大,对当事人的矛盾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向观众展现完整的情节。
(五)发展空间呈动态化
对于情感类电视节目来说,必然逃不过讲故事的模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运用悬念、矛盾以及细节等,会使得故事更加丰满,也会使得节目的效果更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电视节目中体现的戏剧效果与电视剧中的戏剧效果是有一定差异的,它必须要立足于真实生活,具有真实性。而人的情感很复杂,每个人对于是非美丑定义的标准都不同。因此,在录制情感类电视节目的时候,其中存在较多的未知因素。可以说,在情感类电视节目中,节目发展的动态空间是很大的。在节目录制的时候,与其要求每一个故事都呈现圆满的结局,还不如形成与真实生活更加一致的视角。
【情感类电视节目成功的原因 】
(一)人的情感需求
人的本能中含有情感需求,这是人的基本需求。情感类电视节目就是利用人的基本情感需求,以不同的节目形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通过这样的节目类型体现对普通民众的情感关注以及体现普通民众解决问题以及看待问题的方式。这种节目类型将受众的感性体验进行了直接叙述,因此,产生的节目效果是其他电视节目所不能比拟的。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通过节目设置的各种内容,可以对自身的情感进行抒发以及宣泄,从而达到情感共鸣。
(二)具有亲近感
情感类的节目类型之所以吸引较多的观众观看,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让普通百姓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讲述,如夫妻关系、婚姻家庭、职场故事等。在情感类电视节目中讲述的故事虽然较为平凡,但由于是百姓的真实故事,因此格外鲜活。情感类节目中所叙述的故事都是普通民众生活的一种缩影,受众在观看的时候,具有很强的亲近感。很多节目定位过高,思想高度难以让普通受众产生共鸣,因此,播出之后,其效果并不好。
情感类电视节目正是抓住受众的特点,对普通人的生活进行深入挖掘,对观众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如江西卫视的《金牌调解》,主要是邀请一对具有很大矛盾且很难解决的嘉宾进入到演播室,通过嘉宾的详细讲解,主持人以及调解员对于嘉宾的问题给予有效的建议,通过节目告诉观众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纠纷以及矛盾时的相应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些嘉宾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老百姓,讲述的矛盾问题也具有一定现实性,很容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
(三)电视节目的发展规律
就电视节目的发展来说,本身就要经过萌芽期、成长期以及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而情感类电视节目对于访谈节目、电视剧以及真人秀等节目的特色进行了充分的融合,属于电视节目成长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表示电视节目的形式不再局限于某一种特定的样式,而是对于其他节目的优势进行充分开发,进而形成一种多样化的新型的电视节目形式。
【情感类电视节目应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性
和娱乐节目不同,情感类新闻节目需要遵循真实性原则。实际上,即使是情感类娱乐节目,一旦被曝光“作假”、“演戏”、“走剧本”,也会引起观众的不满甚至质疑。比如某大型情感类节目,台上的女嘉宾屡屡被曝在节目上牵手下节目后不搭理牵手的对象,亦或被曝光身份与节目中介绍的身份不相符;更有爆料,参与节目的嘉宾本就是“演员”,上节目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曝光度,希望借此成名。如果节目只是一味地追求收视率,以博出位或以制造话题为目标,不以真实性为前提,那么此类节目可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避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
在情感类节目的采访中,记者要能够辨别事件的真伪,不能盲目听信采访对象的一面之词。情感类节目中,一些求助者来寻求帮助,难免有自己的目的或者私心,在对记者讲述的时候有时是有选择性地告知。在笔者曾经历的一次采访中,一位女性说她男朋友花心,有了第三者。采访中她遮遮掩掩,既不能提供男友准确的家庭住址,也无法证明自己和他是正当的男女朋友关系。经过一番了解后证实,她所谓的男友已有家室,自己就是第三者。而她要曝光的,是该男子除她之外还一个婚外对象。如果记者不把情况弄清楚而盲目去采访,势必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会导致节目无法播出。
三、调解要客观公正
俗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大部分的家庭纠纷,往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对错难断。情感类节目在制作过程中要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不能偏听偏信。
以笔者采访过的案例为例,一位老太太打电话到节目组投诉,说她在二婚的老伴去世之后,老伴的几个子女不愿意把老伴生前唯一的一套房子分给她,自己老无所依。记者在找到她老伴的几位子女后了解到,他们并不是要把老人赶出家门,子女们的意见是,房子可以一直住下去,但是房屋的所有权并不能全部归老太太。咨询律师后得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遗产的继承顺序是配偶、子女,该房产应该由后母和子女共同继承,于情于理,子女们的意见都没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作为调解人就要站在公正的角度,不能偏袒作为投诉人的老太太,也不能忽视几个子女的正当权益。
四、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
在情感类节目中,事件当事人往往有各自的出发点,喜欢从各自的角度去诠释发生的事件,当事人之间在意见和看法上的不一致产生的各种矛盾需要记者参与调解。在这种情况下,记者不仅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它不仅要求记者能够明辨是非,抽丝剥茧耐心地捋清情况,更要求记者在调解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有些时候还要做到入乡随俗,考虑到当地的一些习俗,慢慢引导,把握好调解的“度”。
比如,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父母分家产的时候,没有女儿的份。这也被当地人所默认。但是记者也遇到过父母老了,儿子不愿意赡养的事情。对于这种情况,调解有时候会陷入僵局――主要是儿子说不通,或说一套做一套,老人的照顾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这时候作为调解人的记者会试着找老人的女儿商量。然而,面对女儿的不平衡心理――为什么分家产的时候没我的份,赡养就需要我来出钱出力?这就需要记者除了和她讲道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比如女儿照顾,儿子多出赡养费等。在报道中更需要对这类事件产生的原因加以反思。
五、不能随意暴露当事人的隐私
在一些情感纠纷事件中,当事双方爱互相揭老底。同时,由于涉事双方处于“敌对”期,很多时候在言语上添油加醋,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人身攻击。此时如果记者不加求证,弄清事实真相,仅为了节目的“爆点”而不加取舍地将这些“爆料”播出,不仅可能造成当事人的名誉受损,更有可能带来法律上的纠纷。曾经有一档节目,因为在报道中未经证实地引用了事件一方的诋毁他人的话语,还打上标题字和音效予以强调,结果节目播出后,当事人将该节目组告上法庭,认为播出的内容损害了自己的名誉权,最后节目组对当事人道歉并做出赔偿。
六、注意把控调解的局面
情感类节目有时需要在冲突中展现不同的价值观,引发观众的思考。笔者曾经报道过一则新闻,因为小儿媳妇觉得公公处事不公,老是欺负自己家,加上她本身有点偏执,在一次争吵中,小儿媳把公公关在院子里,不给吃喝,谁来劝就骂谁,有人敢接近房门就挥刀乱砍。家人无奈,寻求记者帮助。�者赶到时现场非常混乱,小儿媳站在院墙上向外扔砖头,还能听到公公喊救命的声音。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当地派出所出警,才把其公公解救出来。虽然说这样的现场画面可能有看点,但作为新闻工作者不能为了一时的看点而任由事件发展,需要记者及时冷静地作出协调处理。
【情感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
一、情感类故事类栏目的通病
情感、故事类节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模式,这类栏目从起步到发展,都带有浓重的“克隆”、模仿的痕迹。同时,它们同样承担着提高收视率的“使命”,面对着同样的收视群体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它们的问题也必然带有某些共性。
问题一:在节目选题上,越发追求“刺激”“扎眼”。今天的情感类故事类栏目,不同于以往的节目形式,由于它十分注重收视效果,因此,“宁静、平和、祥和”这些字眼从来就不可能进入它的“法眼”。
在故事题材的选择上,它热衷于选择那些能够迅速吸引人们兴趣、引起人们关注的题材,“火爆、冲突、矛盾、纠结、悬疑、怪异”被认为是获得良好收视率的法宝。
问题二:价值取向日渐“媚俗”、“恶俗”。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任何一种故事都有着不同的解读,从中可以体现出故事的讲述者自我价值观和审美观,也能体现出一个情感故事类栏目自身的品质。
从情感故事类栏目创办那天起,节目的主创人员和制作团队就对研究栏目受众的“偏好”十分热衷。很多人得出这样的结论:观众就是要从“我们的节目中”得到那些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实现满足与发泄愿望的故事讲述;我们的任务就是让观众通过镜头,看到那些他们想见又见不到,想听又听不到的新鲜事儿。
在经济力量的驱动下,突破道德底线、媚俗,甚至恶俗已经成为制约情感故事类节目健康发展一个毒瘤。
问题三:故事情节的“恶意”取舍和细节的“恶意”放大。没有情节、没有细节就不会有故事。讲故事的功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故事的讲述者对故事情节的选取和细节的放大。而故事能否吸引人的秘诀就在于把控情节与细节。然而,当下一些情感故事类栏目受“媚俗”、“恶俗”价值观、审美观的驱使,一些制作团队或个人,利用讲故事的上述技巧,在选取故事或故事情节中,故意歪曲事实,刻意选取那些“勾魂”的情节和细节。直至以偏概全、不计后果对情节、细节放大,形成了对故事的恶意改造。
问题四:放大矛盾冲突,极力制造悬念,追求戏剧性,不惜违背客观真实。悬念、戏剧性是一个成功故事的前提,也是对生活中情节、细节加以艺术化的结果。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很多制作团队或个人而言,手段却成了目的。只要把故事悬念做足,只要把戏剧性体现到极致,即万事大吉,其余皆不必考虑。在不经意间,节目本身越来越成为博人一笑的“电视快餐”。
问题五:放大矛盾冲突“缺少节制”,对当事人构成伤害。没有矛盾就没有生活,没有冲突也就没有了故事。选取矛盾冲突的情节讲述故事,是情感故事栏目存在的必要条件。
情感故事类栏目,其本质依然是以新闻为基础,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但是,在很多情感故事类节目实际操作中,这一原则正在一点点受到侵害。一些情感故事类栏目,把获得矛盾冲突过程的视频画面当作栏目竞争取胜法宝,为了在短时间内能够“记录下”矛盾冲突的画面,一些记者不惜采取“启发、诱导、再造”的策略,鼓动当事人与矛盾方“再发冲突”,这一切的目的就是让采访的记者获得矛盾冲突“第一手资料”。至于伤疤被揭开,矛盾再激化、旧仇变新恨,他们并不负责,也不受到良心的谴责,他们无中生有、激化矛盾、挑逗冲突,甚至可以造假。
在这里,道义、良知、公理意识正在被一些人故意遗忘,渐行渐远。
问题六:对被采访当事人“工具化”的利用。情感故事类节目的选题毕竟是来源于新闻,来源于真实世界,而不同于文学艺术的创作。当事人的讲述就成了讲故事的前提条件。然而,追求收视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很多节目的制作团队,对待故事的主人公的态度不是尊重,而是利用。最终,一个经过“恶意”改造的故事被“强加”给了真实事件中的当事人。
二、“讲故事”的关键不是“技巧”,更是“心灵”
讲故事需要技巧。经过多年的实践,电视工作者对于讲故事的技巧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情感故事类栏目出现的一些问题,并非出自技巧方面,恰恰是利用技巧的人在指导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偏差。这一点需要认真反思。新闻的本质是真实,情感故事类栏目的核心也是真实。再好的故事技巧,如果脱离了真实,脱离了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情感故事栏目便是自毁信誉、自毁前途。因此回归本源,找寻栏目自身存在的精神与价值,才是此类节目存在、发展的根本前提。
1.坚持新闻原则,维护媒体的“公器”定位。所谓公器,意味着它来源于公众,也服务于公众,受制于公众。在我们国家,媒体服务于党的领导、国家的法律、社会的道德、人民的需求,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2.从业人员应当成为社会道德的倡导者和社会正义的捍卫者。纠正当前情感故事类栏目存在的问题,使其能够不断完善、健康发展,其中的关键,还在于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
守卫良知,维护尊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承担起新闻工作者“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使命。
3.正确理解观众的审美与追求,雅而不矫,俗而不媚。观众的欣赏心理,一直是电视从业人员十分重视,却又不甚了了的课题。然而,受片面追求收视率的驱使,人们对观众审美观的认识,往往是表面的和片面的。
把人的审美简单地以高低贵贱加以区分,矫揉造作地高雅,曲意逢迎地媚俗,都是对人的精神追求的曲解与偏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