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大学生  怎么写  怎么使用  作用  高的  时间  原理  金鱼  怎么分类  较好 

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 对电影节奏的认识和理解

   2023-02-01 勤学网1170
核心提示:节奏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讲,是灵魂和框架。正确把握好各种节奏,使其相互间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那么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呢?一起来了解下吧:【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一、内在节奏感的把握“在影片内容叙述中,情节的内部冲突、人物情绪、故事起伏

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 对电影节奏的认识和理解

节奏对于电视专题片来讲,是灵魂和框架。正确把握好各种节奏,使其相互间有机融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那么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专题片节奏感如何把握】


一、内在节奏感的把握

“在影片内容叙述中,情节的内部冲突、人物情绪、故事起伏等引起的受众内心感受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称之为内在节奏”。电视专题片的内在节奏主要表现为事件发展的内部情绪和冲突的节奏,它是一种内在观念形态,只有通过审美的知觉去感知。每一部专题片都有一个表述的主题内容,编辑通过对片子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安排,都会有产生一个大致的总体预期效果和表述节奏。“从风格上电视专题片可分为:纪实性专题片、写意性专题片和写实综合性专题片”,风格的不同就应运用不同的节奏来表现。

如:纪实性专题片《中华之剑》,该片反映的是中国边界线上的紧张、剌激的各种缉毒战斗案例,所以每集内在节奏都设计的比较快;而写意性专题片:中央电视台摄制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献专题片――《辉煌六十年》,全片的总体节奏就设计的比较舒缓,流畅;写实综合的电视专题片《大京九》,以京九铁路建设为主线,全方位地反映了京九铁路建设的光辉业绩,既有紧张的工程决战场面的快节奏,又有抒情、动人情怀故事的舒缓,流畅的慢节奏,节奏的张弛有度,提升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内在节奏的确定是对专题片总体节奏感的定调,会直接影响到片子结构和外在节奏的设计风格,是全片节奏感设计的基础和灵魂。编导对片子的内在节奏的把握,是从文字脚本的文字节奏和拍摄环节的镜头运用节奏开始的。

二、外在节奏感的把握

“由视觉、听觉元素直接作用于观众的感官,使观众的心理情绪形成有规律性的变化而产生的节奏,我们称之为外在节奏”。电视专题片外在节奏产生的节奏路线是由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共同作用在两个坐标轴而在观众心理产生的情绪变化的曲线。

(一)对视觉节奏的把握

电视专题片视觉节奏的产生主要依赖于镜头的内部与外部运动、画面组接和蒙太奇剪接形成。

1.镜头内部运动对节奏感的影响

镜头内部运动是由镜头内人物或物体的运动、色彩、构图的变化而形成;主体运动的速度、方向、幅度、方式都会对视觉节奏产生明显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主体运动速度快,节奏感就快;同向主体动作顺势剪辑,节奏相对流畅平稳,反向主体动作交错剪辑,会产生跳跃,节奏感就活跃。图像色彩从冷色调转向暧色调会产生快乐和幸福感,反之,就会使节奏慢下来。

2.镜头外部运动对节奏影响

镜头外部运动包括摄像机镜头的推、拉、摇、移、跟、甩、升、降等运动形式。无论被摄主体是处于运动还是静止状态,摄像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运动使时间和空间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同时镜头的运动也必然会带动景别、构图等诸多造型手段的变化,从而会对画面节奏产生影响,专题片对不同形式的镜头运动的运用,是以镜头要表现内容情境设计的,按照画面主体的需要和景别特征采用不同的速度,速度的快慢变化就形成了人们对影片视觉的外部节奏感。

例如急推镜头可产生向前、紧迫、强烈的感觉,形成急促的节奏感,慢推镜头,使人感到柔和向前、变化含蓄和层次鲜明,具有舒缓的节奏感。急拉镜头也能造成较强烈的节奏感。甩镜头,从一个被摄对象急速摇拍到另一个角度对象上,镜头运动的静止―运动―静止,画面的清晰―模糊―清晰的变化会产生间歇式的运动节奏,也用于表现时间和空间的飞逝。对镜头外部运动节奏感的把握,是对专题片故事叙述语境的动词描述,易于对镜头内部运动情景的加速或减缓节奏感的形成。

3.画面组接对节奏的影响

“节奏是从镜头按不同的长度(对于观众来说,这就是同时取决于镜头的实际长度和动人程度不同的戏剧内容的时间延续感)和幅度(即心理冲击,景愈近,冲击愈大)关系将镜头连接起来中产生的。”[3]一部电视专题片是由许多镜头剪辑而成的,节目中的每一处画面组接,相当于音乐中的旋律或韵脚,相似于汉字语境中的标点符号,画面组接的长与短、快与慢相似于语法中的逗号、顿号、分号和句号的作用,长镜头在语感上相似于分号或句号;短镜头相似于逗号、顿号。

一个镜头使用的时间越短,节奏越快;画面停留时间越长,节奏越慢。同时画面组接的节奏与画面景别也有直接的关系。景别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景别中的信息量是镜头停留时间的主要决定因素,远景、全景镜头画面内容较为丰富,观众需要一定时间感知画面信息,停留时间长一些,景别小的信息量少,镜头停留的时间短一些,画面组接时切不可冗长拖沓,如果掌握不好各景别的停留时间,片子就会显得条理不清,会破坏观众应有的节奏感。通过景别的大小组合来调节视觉节奏,是打开视觉空间,调整观众视觉重心,转换视觉节奏的方式,是专题片控制视觉节奏常用的一种手段。

4.蒙太奇剪辑对节奏感的影响

影视蒙太奇是一种画面的剪辑方式和画面组接结构。在专题片中,利用叙述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语句,根据事件及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形成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的剪辑节奏,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切换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以使表现内容主次分明,对镜头剪辑的控制,是营造外部节奏的重要手段。电影理论家马赛尔•马尔丹曾指出,“一般说来,长镜头的节奏缓慢,或者使人感到压抑,或者在感觉上达到同自然的结合等等。

相反,大部分情感下,短镜头(或闪现镜头),常营造一种快速的、冲动的、活泼的、易成悲剧的节奏,产生的效果是愤怒、速度、极大的活力、力量、剧烈的冲击等等”。[4]利用蒙太奇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专题片从语句、段落到全片进行素材剪接,可以形成段落节奏和全片节奏的基本结构,镜头转换的剪辑率快慢直接会影响到影片的节奏,在剪辑时,也要注意:一是段落的剪辑节奏要与片子的总体节奏相吻合与匹配;二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节奏变化要适当,变化过快或过慢都会给观众心理上产生不适应的感觉。

总之,一部专题片的剪辑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主题思想是否表达的清楚,镜头组接是否流畅,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对剪辑节奏的把握。

(二)对听觉节奏的把握

听觉节奏是由解说、音乐、效果声形成的,主要是通过解说的修辞,音乐节拍,声音特效等实现。解说的风格和音乐节拍的选择是以专题片内容为基础的,是对片子视觉节奏的补充和情绪的烘托,因此在给专题片配音、配乐时,要把握好解说词的服务性,解释、补充作用,配乐节拍要起到烘托主题的效果,但不要以配乐的节奏来控制和代替节目的内容节奏,使受众产生喧宾夺主的感觉;也不要因为解说和配乐的零碎或风格不同使受众对主题理解偏离,解说、配乐和特效声的使用一定要和主题内容叙述和拍,风格一致,好的解说和配乐会使片子主题更突出,内容叙述具有明显的章节和段落感,合理地对解说词、音乐和效果声节拍的把握,不仅可产生和谐的韵率,形成节奏,而且会通过音乐特有的属性,感动观众的心灵而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想象力。

三、内在与外在节奏要统一和谐

专题片整体节奏感的形成是由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共同作用产生的,内在节奏提供了专题片所表现主题和内容叙述的节奏因素,而要使这些因素被受众所感知,则必须通过外在节奏来表现,这就要求内在节奏与外在节奏的统一和谐。内在节奏是为外在节奏的变化提供依据,外在节奏的变化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部节奏,二者只有相辅相成,互为烘托,才能使整体节奏保持流畅、和谐统一。

内、外节奏的不和谐,甚至节奏相抵触,不但不能很好地表现主题思想,而且会使会内容与形式分离,削弱专题思想的表达。因此,对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的设计和把握是一部成功专题片的关键环节。但也应指出节奏设计固然重要,但不要为设计节奏而忽视内容的需求,要达到和 谐自然,意趣天成的效果。

【如何把握专题片的节奏】

一、编辑节奏

编辑节奏常常发生在素材拍摄完成之后,包括电视镜头的编辑组接节奏和电子技能开发应用编辑组接节奏两个方面。对于创作者来说,电视镜头的剪辑节奏常常要根据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来确定,如果是一个风景宣传类的专题片,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要长些,作品的节奏便越慢一些,如果是反映国家发展的专题片,镜头停留时间就要短,节奏便越快。

比如电视专题片《大潮来的时候》讲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体制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人们对其抱以怀疑、惊恐、不安、甚至有些抵触的情绪到敢试、敢闯、敢干和敢为的大无畏精神。这部电视专题片以快节奏的方式将市场经济体制下,“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做出了诠释和阐述,具有强悍的冲击力。在编辑节奏上,每个镜头的编辑组接都是3―4秒,有的只有1―2秒,在编辑的过程中,运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技巧,对于较大的场景画面和景深较大的镜头,大多运用了单切的表现手法,使专题片的运动节奏明显加快,充分反映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快”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力。

二、动作节奏

动作节奏主要表现为电视专题片中动态镜头本身所表现出的动作内容,包括摄像机的运动,被摄物的运动,以及它们的同步运动。在电视专题片中,被摄物体的运动节奏,就叫做客观运动节奏,比如静静的湖水,奔跑的孩子。前者为慢节奏,后者为快节奏。被摄物体本身的运动速度决定了客观上的节奏规律。在制作专题片时,编导们往往先考虑到被拍摄物的节奏,这样才能更好的去诠释节目整体的节奏。

在拍摄时,主观运动节奏就是摄像机的运动节奏,主观速度既包括摄像机自身运动节奏,又有功能上的运动节奏,还有操作者有意识地变换镜头的运动节奏。对摄像机速度的调整、推拉的快慢、手动镜头的使用都属于摄像机自身的运动节奏,推拉摇移等技法的使用就是操作者的行为。这种主观运动节奏可以有效地改变被摄客体的运动节奏,改变其运动形象,或具有夸张的效果,或具有内涵的魅力。以《决战太行》为例,由于这部专题片反映的是一项宏伟的建设工程,历史跨度时间长。

因此该专题片在动作节奏上以快节奏为主线,而在故事性、曲折性和故事情节具有重大转折的片段里,对片子的动作节奏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新闻事件的发展和抒发情感的需要。如开山炮的场景选用了连续段镜头组接的动作节奏,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敢于向大自然挑战、决战太行的英勇气势,而抡锤打钎则使用短镜头和特写镜头进行组接的动作节奏,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决战太行的艰难困苦和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


三、声音节奏

声音节奏主要是有声语言的运动节奏,包括音乐语言、人声语言和音响语言节奏。所谓的人声语言节奏形态就是主体人发出的声响,电视解说词的解说语言、主持人语言、播音员语言为主的语言节奏都是人声语言节奏。一般情况下,在快节奏的专题片中,现场解说的语速都比较快。在较慢节奏的专题片中,多用旁白。因为旁白可以更好的表现出哲理性语言,常常会给观众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

在电视纪实性的专题片中,用得最多的当属配声解说,配音解说有较强的伸缩性、政论性、故事性。不同类型的专题片,为了节目的需要,会有不同的配音风格。故事性专题片往往会讲究叙事,政论性的专题片往往讲求说理,因此模拟配声和语境再现是很好的表现手法。动作音响语言、自然音响语言和机械音响语言都是音响语言节奏范畴。在专题片中,通过后期剪辑和组接,这四种音响语言状态会让语言节奏发生变化,延伸节目的内涵,提升节目的效果。在专题片《决战太行》中,有一个片段,两位农民工在建设工地牺牲后,音乐声响起,音乐中带有忧伤却又包含着悲壮、而悲壮中又有一种豪迈的气质和力量,诠释着农民工们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而不惧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四、情绪节奏

情绪节奏主要是指情节发展的节奏或人物内心情绪起伏,以及因创作者的思绪波澜而产生的节奏,还包括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情绪节奏因事物发展状态、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同而产生起伏。在创作过程中,情绪节奏还因创造者的认知角度以及创作者的思想、文化、修养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同样以《决战太行》这部电视专题片为例,专题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在幽静地月光下,随着悠扬悦耳的琴声响起,镜头慢慢拉近了一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只有他背靠大树端坐在高高的石头上,若有所思的谈着他那心爱的吉他,吉他上贴有一个“心”型的卡通图案。

这组长镜头的组接隐喻出小伙子对情人的思恋,因为开山修路,在他们分别的四年时间里,小伙子只有在深夜,来到寂静的树林,在皎洁的月色下,用悠扬的琴声来表达对山外情人的思恋之情。通过专题片中主人公情绪节奏的变化,表达出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情操。

【专题片情绪节奏怎么把握】

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是构成电视专题片的片段结构要素,它依附于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所以,又是故事中的故事片段。这个片段主要指人物感情表达的外在流露形态,如悲伤时的泪水、高兴时的大笑、痛苦时的面部扭曲,都是人物在故事中的情绪反映。因为有了这些情节和这些情节中反映出来的情绪,所以有必要注重电视专题片的情节发展节奏。

情节节奏具有链式结构。情节可能从电视专题片的开端进入,埋下伏笔,而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化,呈现出紧密与疏松相结合的链接,或承上启下的递进,或人物情感的延续,或人物故事的转折,环环相扣,直至最终。也可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最后一个情节对观众造成冲击,从而使情绪挥之不去。

情节节奏也具有波浪式结构。大海的短暂平静是一种内蓄,而短暂平静后有波涛汹涌的释放,这种突变更具威力和气势。专题片也是如此,有平静与高潮,波谷与浪尖。高潮时,让观众尽情地把情绪释放出来;平静时,让观众的思绪在低吟中徘徊。

情节节奏还呈现一种相对有序结构。情节的有序结构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要素。一个是视觉要素。按照一般视觉规律,观众在观赏电视节目时,如果15秒内没有情节发生,不能引起观众情绪感应,就留不住观众。因此,情节的间隔节奏应在15秒到30秒之间。另一个是情绪感知要素。按照一般人的情感要求,观众对电视节目情节关注时序与情绪的感知时序基本保持同步,其断续时间不能超过20秒钟。如果在节奏中断的20秒钟内不能产生情节延续,就会使观众产生厌烦情绪。20秒之内的情节节奏空间是电视情节链接的最大空间。从这两个规律来认知情节节奏,它总体的相对有序时间在30秒之内。30秒也就成了电视专题片情节节奏的最大间奏时序。

内心情绪节奏

情绪在人物身上的表现形式是情感,而情感则来源于情节,情节又蕴含在故事之中。故事、情节、情感、情绪四者交织,产生了内心情绪节奏。

电视专题片中的故事和人物,必须依赖于情节的矛盾和冲突。有了矛盾和冲突,才能使电视专题片具有情节,使情节更加厚实和富有个性。而矛盾中的人物和人物的矛盾心理,通过个性化的表现,就形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心理节奏。

内心情绪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一般表现为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对文化的依附状态以及对利益的依附状态。对事物的依附状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事物发生发展矛盾冲突的依附。一个事件发生了,一个冲突出现了,而身在其中的人物也就因事件与冲突产生了复杂而多变的情绪。也就是说,没有矛盾和冲突也就没有了人物的内在情绪。二是对环境的依附。在电视片中,环境的营造使人物产生着心理变化。一个人物的心境在此一刻与彼一刻不同,在此环境与彼环境有异。

特别是在相对矛盾的环境里,人物的心理依存程度对情绪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文化的依附包括文化教育程度、宗教信仰、个人爱好、世界观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以及人物自身阅历与经历等。对利益的依附,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一个人很少在自身受到外来威胁与压力时没有反应,也很难在受到伤害和挑逗时无动于衷。而个人利益被外来力量侵吞和剥夺时,人物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生激烈变化,从而爆发非常的情绪。其次是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倾向。集体或团体利益必然是人的一种倾向,这是自然规律。而国家与民族更是一个人物或一群人物的共同倾向,这不仅是情绪问题,还是长期以来的教育与长期依赖于特定社会形成的心理必然。这种情绪爆发出来更是势不可当。

创作者思绪节奏

创作者的思绪节奏是指电视专题片的主创者对事件经过认真思考或细致讨论所勾画的情节节奏形态。这种形态表现在主创人员身上,就体现为个人情绪意志,它是创作者个人受片中人物、事物影响而产生的情感上的波动,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创作者思绪节奏要把握好三点。

一是节奏的客观性。节奏的客观性是指创作人员在采访过程中受到的外界影响的反映,或对个人感官刺激中客观真实情绪的复制。在采访过程中,新闻事件给创作者的第一情绪可能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绪反映,最能反映出事物的原本形态和本质。所以把这种第一反映运用于电视专题片的情绪节奏,就更具有客观性和原始性。

二是节奏的个体性。节奏的个体性是指电视专题片创作者本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情绪思维,从而对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产生的影响。《愚公移山》反映的是愚公故里太行王屋山区的人们坚毅与执著的精神风貌。而创作者郭华俊生在山西,长在山西,是太行山的后代,祖先的艰辛在他的耳濡目染中化作一种烙印,深深地镌刻在灵魂深处,从而形成了潜在情绪。一旦这情绪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就生成了灿烂耀眼的灵感火花,并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三是节奏的大众性。电视专题片情绪节奏的大众性就是观众情绪的普遍性。情绪节奏必须适合于大众的心理情绪,才会有更多的观众接受作品的感召。在一部电视专题片中,可以容留各种各样性格的人物,也可以容留各种各样的人物对新闻事件所作的反映,那是情绪的个性化。但是这个个性化必须是为了再现情绪的大众化要求,这个大众化就是大众普遍能够接受的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

观众情绪节奏是电视专题片多种情绪的感知和反映,是观众受到专题片情绪节奏的感染、刺激所产生的一种身心异常状态。所有能引起观众身心变化的声像刺激都成为观众情绪的节奏氛围。

在观众情绪节奏中,一切节奏都在这里变得实际而有用。它包括音乐情绪节奏,解说情绪节奏,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人物心态变化情绪节奏,涉及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点等诸多方面的节奏。观众对音乐节奏的认同和欣赏会让他不自觉地去感悟。解说节奏会让观众产生感动并与情节同步。新闻事件发展情绪节奏同样地激励着观众情绪,正如郭华俊所说的那样:“电视专题片的矛盾冲突让观众在愤怒中激动了三十分钟,而后又义愤难平或获得心理上的安宁与满足。”人物心态变化节奏在电视专题片中是瞬间的,但却能永久地留在观众的记忆中,因为这时候观众的情绪是灵魂深处的体验,是肉体感应与新闻事件中人物感应的碰撞。

如济源电视台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山神》,当金钱豹进入“山神”的家中,掀翻了桌椅板凳,向“山神”逼近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让所有的观众都为“山神”捏了一把汗。在矛盾的起点、落点和转接变化过程中,观众情绪极易在这种情绪节奏中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也叫移情。移情的本意是指观众随着电视专题片情节变化而产生情绪转移的一种心理形态。这种形态要求作品要在调整观众情绪上作文章,力求适应其节奏变化,避免情绪偏离专题片内在情绪节奏。

【专题片节奏如何控制】

掌控好拍摄节奏

在前期拍摄中,摄像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一个经验丰富、有头脑的摄像师,不仅会在现场拍摄大量精美的画面,还能抓拍到很多的细节。拍摄的同时,编导也要及时和摄像师进行沟通,交流想法。在未进入拍摄现场前,摄像师就要对所拍摄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配合场景尽量拍摄出符合后期剪辑需求的镜头。简单来说,拍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节奏。

首先是控制好所拍画面的运动节奏。在镜头画面里,拍摄主体的运动是最基本的节奏。一般来说,拍摄主体运动快,节奏就快;拍摄主体运动慢,节奏就慢。风轻拂和狂风大作虽然都是静止画面,但给观众带来的感受却绝然不同。另外,有些画面内容尽管运动缓慢,但也能包含强烈的节奏。这些都需要摄像师寻找合适角度,合理运用拍摄手法来表现。

其次是要控制好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摄像机镜头的运动节奏是指摄像师运用推、拉、摇、移、跟等技巧时所产生的节奏,这其中需要摄像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地拍摄出丰富画面。不管是对摄像机速度的调整、推拉的快慢、手动镜头的运用,还是摇、移、跟等摄像技法的运用,都是摄像师在有意识地变换镜头的运动节奏。

这种主观运动节奏,可以有效地改变被拍摄物体的节奏,甚至能改变它的动作运动形象,或具有夸张的效果,或具有内涵的魅力。但是在拍摄中要谨记一点,所有技术、技巧和功能上的运动节奏,都必须为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服务,并与整体节奏保持一致。

掌控好剪辑制作节奏

优秀的电视专题片不仅要做到把故事讲清楚,还要更进一步让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一部电视片的艺术风格、画面美感和结构形式,以及整部片子的节奏,跟后期编辑关系紧密。素材奠定了专题片节奏的基础,后期的剪辑制作则让节奏真正活跃起来,如镜头组合的快慢、时空的变换、特技的运用以及音乐、音响、解说词的交替等,这些都会对观众的情绪产生感染,并影响观赏效果。

首先是在镜头组接中把握节奏。每个画面都包含着不同的信息含量,都会构成整部专题片的叙事节奏,也会形成不同的情绪节奏。就像音乐创作中的作曲一样,没有节奏变化的乐曲是吸引不了观众注意力的。一部专题片中,段落与段落之间有节奏,段落内部也要有节奏,它们都是围绕专题片的主题而设计的。节奏要充分考虑观众的接受心理合理处理,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宜快则快,宜慢则慢。一般来说,一个镜头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越短,作品的节奏便越快;停留的时间越长,作品的节奏便越慢。

反映改革、创新内容和成就的电视专题片节奏上要相对快些,多用些短镜头;反映大自然风光、唯美画面的专题片则需要长焦镜头来表现,画面要讲究景深,节奏要注重悠扬舒缓。比如,展现陕西省镇安县成就的专题片《山水镇安,陕南之最》中,就用比较快的节奏把全县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现在人们眼前,给观众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和明快的观赏体验。在编辑上,大都用的是三四秒的镜头,有些镜头甚至只有一两秒,而且在某些片段中还用了连续特写的编辑手法,即便有景深比较大的镜头,也大都采用单切手法。这种编辑手法使专题片的运动节奏加快,给人强烈的震撼,观众在收看时也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

其次是要合理把握声音节奏。电视专题片的声音节奏是指以解说词为主,伴以音乐、音响效果声所形成的节奏。声音节奏和专题片画面的空间节奏密切配合、和谐统一,形成电视专题片的整体节奏。对于播音员来说,为电视专题片配音需要“吃”透稿件,对声音和语言技巧把握准确到位。每个播音员都有自己的风格和声音特点,播音员语调的运用、语速的快慢都与电视片的节奏有着直接关系。如今很多专题片都非常注重同期音响,同期音响运用得当会使整部专题片“有声有色”。

如专题片《红色足迹》中,当85 岁高龄的红嫂赵桂芳回忆丈夫被反动派杀害的情景时,外面下着哗哗的大雨,雨声和她悲愤的表情、沉缓的语调结合在一起,有一种悲壮、凄婉的感觉。而在有些时候,同期音响还能起到转场过渡或者引入情景的效果。黑龙江电视台制作播出的《百年见证》一片中,噼里啪啦的鞭炮先声夺人,然后出现喜气洋洋的人们和一位百岁老人的笑脸,接下来才对老人庆祝百岁寿辰这个事件做了解说。总之同期音响要配合画面和解说词的节奏,或疾或徐,相得益彰。有时音响效果不是很理想,也可以通过后期编辑和组接进行加工,后期加工后的音响节奏变化往往更明显,艺术感染力更强,也更容易让观众情绪受到感染。

现在,电视专题片基本上都会配上背景音乐,有些有实力的大型专题片甚至还有自己的音乐制作班底。背景音乐的节奏必须依托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和节目形式来铺垫,恰如其分的背景音乐对电视专题片来说是“锦上添花”,作用不可小觑。在通常情况下,抒情性、描绘性音乐节奏比较舒缓,多用在一些风光片或者是温情故事叙述中。而对于另一些专题片,则是用激昂的音乐来包装。如《洪水在这里转个弯》中的一个片段:电闪雷鸣、暴雨肆虐,人们冒着大雨垒沙袋、固河堤,一个个短镜头快速闪过,配以气势磅礴的音乐,那种紧迫感和众志成城的气势扑面而来。在讲述灾后农民的心情时,则拍摄了一个农民站在一片倒伏腐烂的田地前默默凝望的身影,呈现出一份沉重与忧伤,没有解说,只有舒缓而凝重的音乐,就表现出强烈的感情色彩。

把握好特技制作节奏

对画面和音频进行特技包装,可以让电视专题片的音、像更显张力,也能对专题片的节奏产生影响。目前,专题片的特技包装主要包括片头、片花、片尾的制作和片中图像的特效处理。随着三维特技的开发,节目包装上的特技应用已越来越广泛。但是要谨记一点,不管采用什么特技手法,都要围绕整部专题片的节奏需要,恰如其分地使用,不能喧宾夺主。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开店资讯
网站排行
推荐网站
网站首页  |  你好 测试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