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大学生  怎么写  怎么使用  作用  高的  时间  原理  金鱼  怎么分类  较好 

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 电视特别节目策划

   2023-02-01 勤学网3595
核心提示:电视经济类节目内容以真实性和实效性为原则,强化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主题策划以及形象包装,增加收视率和可视性,对这类节目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呢?一起来了解下吧:【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一、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无论央

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 电视特别节目策划

电视经济类节目内容以真实性和实效性为原则,强化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主题策划以及形象包装,增加收视率和可视性,对这类节目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经济类电视节目如何策划】


一、重大经济题材的策划

无论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比较重大的经济题材,一般都是经济栏目报道的重点。面对同一个经济题材,新闻栏目的报道形式通常情况下是常态报道。但作为经济栏目恰恰要避开新闻栏目的常规报道形式,充分体现出专栏节目的特色,不仅要更深地挖掘题材的内涵,更要放大题材的外延,要让节目更具影响力。比如一个大项目的启动和实施,出现在新闻类节目中,可能就是几分钟,甚至几秒钟,作为新闻时段节目的一项,零零星星的触及并简要介绍。对项目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和项目实施过程地质状况的艰巨性、复杂性的报道内容似乎涉及很少。

但作为经济类节目,这就是一个重大题材,要做专题报道,甚至做专栏或者系列节目。不仅节目的播出时间是新闻节目报道的几倍,而且会挖掘此类重大项目实施的经济意义。这类题材出现在经济类栏目中,不仅内容本身要精心策划,而且要对节目进行必要的包装,无论是现场图像还是主持人的解说词,都要围绕深层次的经济意义展开,而不是简单的介绍信息,更多的是有张有弛、有节奏的描述,配上必要的讲解;不仅要让受众了解项目本身,更要让受众知道项目开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让普通受众了解项目的意义,让投资者找到切入点。

地方电视台因为资源有限,重大经济题材相对较少,电视台在重大经济题材的报道上可能对同一题材要不断追踪报道,这对地方电视台经济节目的编导是个考验。对同一个题材,进行两次甚至三次大型报道,又要体现节目的特色,尤其要避免重复,更需要对节目的精心策划。这就需要创作人员另辟蹊径,找到题材的多重价值和突破口。重大经济题材一般不是独家报道,加之这类题材的意义深远,因此这类题材的节目报道和处理,更能体现节目制作人的智慧,也能体现出制作人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

二、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

比之于重大经济题材的新闻亮点,常规经济题材的新闻点比较平淡,在题材上一般不占优势。那么常规经济题材的策划报道就更有难度。对常规经济题材,一般在节目形态上、包装上、氛围营造上,多体现策划意识,让题材跟上策划走。地方电视台不同于中央电视台和省级电视台,其经济资源相对短缺,重大经济题材非常有限,但在地方上有话语权的优势。

因此,地方电视台在经济节目的策划上,应最大限度地体现节目内容本土化、视角本土化、风格本土化,强化地方特色,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关注本地区的经济事件和经济新闻人物,并以独特的视角对国家相关经济项目和政策作地方性的解读。地方化的经济节目,可以与当地受众的日常生活结合,消减经济节目在专业上的晦涩性,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亲近性,从而引起观众的收视兴趣。

比如沈阳广播电视台《阳光购房》以主持人情景剧的形式推荐优质楼盘,特别是以浓厚的沈阳当地口音区别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因此该节目在沈阳同类房产节目中收视靠前。济宁广播电视台曾播出经济节目《房产246》,以当地青年买房为话题,关注本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纵深解读房产等一系列经济现象。在报道中,既有记者深入的调查采访,又有专家学者深入浅出的分析,观众从这些节目中看到了大的国家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济宁市各区域规划建设进展和各新开发楼盘的分布及销售情况,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也是立足本地经济特色报道带来的效果。

还有一些普通题材,采取化零为整的形式,把分散在不同行业的题材整合,用一个很有包容性的节目形态表现出来。在对县域经济的报道上,这种节目形态十分有效。在经济节目报道中,尤其在常规经济题材的报道中,一个好的策划,既能让节目增辉,又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总之,立足本土、力求创新、凸显权威、担负责任,是做好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的必然选择。

当然,在电视节目日益细分又极其专业化的今天,电视经济类节目的从业人员需要循百家之道的同时,还需要开辟自我之径,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探索与创新。需要投入更大的智慧来制作出符合本地受众口味的节目,搭建起为受众与客户服务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树立起节目的品牌威信,把经济类节目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以更专业、更有价值的面孔展现在受众面前,使其成为地方电视节目的标杆,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

三、节日及非常时期题材的策划

地方电视台经济类节目,除仅有的重大经济题材和诸如房产、医疗、三农等常规经济节目正常播出外,节假日是经济类节目的黄金时期;非常时期是经济类节目体现其社会责任的时刻,栏目根据这些节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做专题节目,更能体现经济节目的特色和策划意识。每年的“春节”、“五一”、“国庆”以及当地的一些重大节庆等这些节日期间的经济活动往往是当地百姓关注的焦点,也是观众通过电视节目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为迎合这些节日的宣传,地方经济类栏目可以有意识地推出一些特别策划节目。“十一”黄金周是旅游旺季,地方电视台可借助这一旺季,给消费者提供旅游信息,并介绍当地的民风和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这期间的经济类节目在内容的设定上既回顾过去又展望未来,在节目的形态和表现手法上力求形式多样化,喜庆色彩浓厚一些,与常态节目区别开来。每年的“3·15”期间,经济节目可以选择一些典型消费案例,做一些有力度的直击消费领域的节目。

另外,像“五一”期间、“十一”国庆期间、旅游文化节期间,经济栏目根据节庆,选择一些行业的消费热点和经济热点,精心组织,周密策划,尽可能发挥经济节目的优势,推出一些有特色有看点的节目。遇到非常时期,如“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以及当地出现的不可抗拒和难以预期的灾难事件,媒体的策划也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类栏目可以连续推出抗震救灾系列特别节目,从不同角度报道当地党政军民团结一心,战胜灾害的感人事迹和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地方电视台经济类栏目作为一档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栏目,在非常时期策划的一些结合栏目特色的节目,能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树立媒体的良好形象。

四、强化经济活动题材的策划

在电视栏目追求品牌化的今天,经济栏目品牌的树立,不是靠创办时间的长短,而是靠收视效果、观众的收视印象,尤其靠栏目的社会影响力。成功的节目策划,往往会对整个栏目的宣传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有些地方电视台的经济节目很年轻,但是这一栏目在社会收视群体中尤其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却不小。原因是该栏目策划了一些在当地比较有影响的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节目策划,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收视高潮,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栏目品牌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性的经济活动无疑是当地的热点,是一段时间内民众比较关注的话题,地方电视台应抓住备受关注的经济活动,精心策划、开发新闻亮点,做好电视宣传,增加人气,提升自己的品牌影响力。

【电视经济类节目的策划技巧】

一、凡事预则立

行事一贯讲究谋划的华夏祖先很早就提出“策划”二字,后汉书《隗嚣传》里就有“是以功名修申策划复得”之说。策划也作“筹划”、“谋划”,含有计划、打算之意,它有决策紧密相关,其含义深邃,寓意广泛。

所谓电视节目策划可以这样理解:它是电视工作者通过对社会、公众进行系统分析,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报道的整体结构和传播目标的运筹规划。它不是具体的报道活动,而是报道方案或模式设置决策的形成过程。策划具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微观的,即报道方式的策划;一种是宏观的,即大型专题片的策划或栏目设置模式的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予则废”,如今的栏目竞争,比的不仅是制作水平,拍摄技巧,主持人的发挥好坏,更主要的是比创意、比智慧的竞赛,策划有时成了栏目间的激烈竞争制胜的关键。“深入浅出,举重若轻”是经济类节目所追求的风格,这种风格离开了策划一环就更加难以把握。

二、把握受众需求的脉搏

在设计一项新产品时,必须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与需求脱节,必然无法生产出畅销的产品。策划电视经济类节目与此如出一辙,策划者应首先了解和掌握受众的需求。

“三解”理论。张锦力在《解密中国电视》中,将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总结为“三解”,即20世纪90年代初期,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是解闷(因此有了晚会热、综艺热、周末热);20世纪90年代中期则变为解气(因此有了新闻热、焦点热、曝光热);而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百姓对媒体的主流需求应该是解惑。近几年来,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福利分房取消、下岗职工增多,国有企业改革,教育实行产业化……人们心头上都有种困惑:货币化购房,钱到哪儿筹去?下岗职工的出路在哪里?“泥饭碗”也捧不住了,以后吃什么?孩子将来念书的钱怎么办?这些疑问就像石头一样压在心头,人们急于寻求答案。电视经济类节目要想获得受众的支持,就要调整自己的方向,推出一些深度报道类的节目,为受众答疑、解惑,真正走进人们的心里。

“十秒论”。有人曾做过统计与调查:一个电视节目如果在十秒内不能吸引观众的话,观众就会用手里的遥控器换台。今天,随着电视频道的增加,节目的丰富,竞争的加剧,观众拥有了随时随地对频道节目进行选择的权利,一旦节目的内容让他们失去了兴趣,他们会立即换台。过去,编导、记者常常是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的线状逻辑来构思报道内容的,今天则应首先考虑用一个怎样的精彩点开篇,每个段落埋伏进什么样的激变、情绪点、触发点,通过点来制造起伏和节奏,让观念在低点与高潮的跌宕多姿之间体会快感和愉悦。经济报道在注意专业性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大众传媒的通俗性,用新思维创造出经济节目的新形式。

参与需求。参与需求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思想参与,即人们希望从电视节目中获得一种主动思考的权利,参与到电视节目中。越来越多的采访镜头对准了受众,受众渴望在话筒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经济部一直十分重视受众的参与需求,在许多深度报道的节目中,注意留给观众思想喘息的空间,让他们由被动教育到主动思考。在许多板块里,事件往往被切到平常百姓身上。

三、找准“卖点”

所谓电视节目的卖点,就是“这一点,节目自身具备,又能符合观众需要,而且其他节目存在空白;或者其他节目即使具备,也没有较强的竞争力;或者其他节目即使同样具备,但还未能显现出来,成为一个突出特点”。打个比方:目前,海信绿色环保电视何以在彩电价格大战中,树立了一面“不降价”的旗帜,就是因为亮出了“有益健康”的卖点,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商品。在洗发水的市场争夺战中,“滋润头发”和“去头屑”成为潘婷和海飞丝各自的卖点,从而在市场上各争夺了一块领地,有人就电视节目的卖点归纳为:它是该节目最具吸引力的个性化品质特征,它是电视策划的灵魂。



如央视创办于2003年的《全球资讯榜》也正是在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竞争激烈但又都大同小异的背景下,针对受众需求大胆创新,引进了文娱活动和网络媒体较常使用的打榜形式,主动为观众挑选和梳理全球资讯。在传统的新闻资讯类节目中,通常会明确地划分出国内新闻和国际新闻两大板块,或者将这两块内容交给专门的新闻节目去单独运作。《全球资讯榜》不仅旗帜鲜明地将自己的报道内容定义在全球范围内,还打破了国内、国际两大板块间的界限,将国内外贯通,转而以不同的新闻类别为依据编辑众多全球资讯。

该栏目给自己的内容定位是以全球经济资讯为主的信息节目,在当今经济全球化 和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力求以全球视野来观察中国经济脉动,把握国际经济事件与中国经济乃至百姓生活的关联,寻找中国经济大事在全球背景下的位置。可以说,其国际化的视野和经济专业品质赋予了栏目较高且较独特的支撑点。

【如何做好经济类电视新闻节目】

一、解决实际问题

信息实用性强的经济新闻要讲究其信息的实用性。好的经济新闻可以指导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比较直接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如房价上涨后如何购房、如何识破商家打折返券的圈套等。

《今日财经报道》2007年7月20日的一篇报道——《调息后怎样存款才合算》就很好地体现了信息实用性这一原则。这篇报道运用新闻报道的手段分别从计算最佳转存天数、计算公式、对分储蓄法,告诉人们定期存款如何存以及如何转存,才能使现金存款既能实现利息收入最大化,又能选择最佳存期避免加息导致利息损失最小。

二、语言易懂,用直观方式反映经济生活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

经济新闻中常常会涉及一些数据的变化,而电视的声像特点则是流线性的,我们也不能仅仅把对经济新闻语言的理解停留在“文字”的层面上,对一些数量关系上的发展变化的动态描述,最好是采用图表等可视性较强的直观方式加以传达,这样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受众就能看得懂而且乐意看。电视经济新闻报道的语言要能够深入浅出地把复杂而抽象的经济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还不能让层次较高的受众觉得过于浮浅。

三、节目生活化、具体化,贴近观众,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如今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财经信息,没有人可以说自己和经济新闻没有关系。正因如此,贴近人们生活的经济新闻报道会受到广泛的关注。电视经济新闻面向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受众群是多层次的,必须有广泛的适用性。选题应遵循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深入到人民生活中去选材。将目光放到百姓所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上,如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只有将经济新闻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相连接,相一致,才能使受众产生收看的兴趣和愿望。

四、传播动态的经济信息要力求简明,对经济热点的分析要力求透彻、深入

采访经济新闻的记者对动态性的经济信息要力求做到简明具体,干净利索,只要把信息传达清楚就行,无须添枝加叶,画蛇添足。而对于热点经济现象则应善于观察与捕捉,并能运用自身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对经济热点进行分析和透视,有理有据,深入浅出地传达给观众。

五、注重舆论导向性和引导力

经济新闻必须有导向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其指导中心需要从以程式化反映指导具体业务,转移为思想和政策指导,在党和政府的政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上下工夫。人民群众是社会经济的主体,我们党制定路线、政策和方针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反映人民的利益,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人民群众积极投入到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经济新闻首先是要反映好这个结合,充分发挥电视新闻的导向和沟通作用。中央电视台报道人大常委会对“企业破产法”的议论,让人们了解政府立法的过程。《企业破产法》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当人们了解到制订“破产法”的意义时,必然会增强竞争自强意识,全力以赴为各自的企业发奋工作。即便不是企业范围里的人们也会被改革竞争的氛围所感染、所驱使。这才是指导性所发挥的舆论力量之所在,真正的指导性是给人们以关注、信心和力量。

六、非编的可视性

经济新闻反应的是一段时期,一定阶段发生的经济现象,显现的是经济问题,而经济新闻的一大特色就是数字多,有的成绩要用数字来体现;有的概念要用数字来表达;有的典型要靠数字来对比;有的事例要靠数字来衬托。在经济新闻中,数字可以说无所不在,然而电视出于电子媒介的特征,声音和画面都是稍纵即逝的,这就给有大量数据的经济新闻制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用非线性编辑机可以轻松地做出多种动画效果,把繁杂的经济数据以动画形式展现出来,大大地发挥了电视可视性强的画面感优势。

【经济类电视新闻报道的技巧】

经济新闻报道的特点

相对的独立性。经济新闻报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单独服务于经济报道内容,使经济传播内容得到一定的修饰,更加生动活泼,吸引受众。因此也就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表现形式,并可以单独地予以分析和研究。经济新闻报道的这种独立性决定了一旦某种传播技巧形成以后,这种传播技巧就可以在经济新闻报道活动中反复使用。

使用的稳定性。经济新闻报道具有使用的稳定性,亦即它可以被反复使用。然而,这种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拒绝一切有益的变革和发展,也并不意味着传播者在设置传播策略时应该永远重复使用同一种传播技巧,不求创新,不思变革。

丰富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事物前进的根本,没有创造性,事物就变得呆板、毫无生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略也要具有丰富的创造性。传播者不仅要熟练使用传统的传播技巧,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新的传播技巧。但是,对经济新闻报道的创造性追求,不能违背经济信息传播规律和经济常识。同时还要顺应经济信息受传者已形成的接受习惯和思维定式,不可盲目求新、求变。

目前我国经济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

“教条味”浓厚。“教条味”浓厚主要是指一些经济信息传播者用老思路来报道经济信息,长篇累牍,缺乏经济特色,能够体现高质量的经济报道和经济评论寥若晨星。

可读性差。一些经济信息呆板生硬,充斥着数字、概念、术语,干巴枯燥,读之无味,主要原因是不少传播媒介还没有从计划经济时代的“指导者”转变为市场经济时代的“引导者”,仍将经济信息报道与经济工作混为一谈。

缺乏信息感。由于经济信息的开发、挖掘需要经过比较对照、综合概括等一系列深加工,并非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利用。国内传播媒介则因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目前的经济信息报道工作还处在低级阶段。就具体的经济信息传播而言,微观信息多,宏观信息少;无价值的信息多,有价值的信息少;杂乱信息多,有序信息少;重复信息多,独家信息少等。

针对性不强。综合经济信息表面上看似乎包罗万象、气势恢弘,能够满足各类经济传播受众的需求。但是,实际上这类综合经济信息没有真正反映哪一方面的经济信息,还埋没了很多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传播者没有注意到合理地利用传播技巧,对经济信息的传播没有针对性,没有将经济信息传播的受众进行细分。

准确性不够。由于经济信息具有鲜明的实用性,一旦通过传播媒介大范围地传播出去,往往会被人们用于指导经济决策活动。如果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不够甚至错误,会给信息传播的对象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应对策略

第一,实现经济新闻报道策略的途径。

经济新闻报道的策略不是单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花哨独特的外在形式,而是为求得对经济信息传播内容的清晰、生动、通俗、简练的表达,以得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途经来获得经济新闻报道良好的传播效果:

切实掌握传播理论。传播理论对于传播实践包括传播技巧的运用具有指导意义。传播者只有正确认识传播理论和传播知识,才有可能正确认识各种传播活动,分析传播现象,解决传播问题。

了解经济信息内容。经济信息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从宏观层面来说,包括经济政策、经济建设成就、宏观经济走势等;从微观层面来说,有信息消费需求、信息消费者行为,以及信息市场竞争等;从中观层面来说,包括有关产业经济信息、区域经济信息、城市经济信息等内容。设置经济新闻报道策略时,传播者应该了解基本的经济信息内容,掌握基本经济知识,避免出现不应有的常识性错误,影响传播效果。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传播学是一个“舶来品”,这就决定了在研究传播技巧时,不可避免地要大量引用和借鉴国外的传播学理论。然而,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传播者应该主动了解自身的传播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发掘前人的传播技巧为我所用。在使用传统的传播技巧时,始终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一方面,传播者主动合理地接受和借鉴具有活力的、合理的传统传播技巧;另一方面,传播者应该坚决抛弃那些毫无生气、僵硬的、不符合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传播技巧。

深入经济报道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经济报道实践活动是经济新闻报道的来源,反过来,经济新闻报道又不断引导经济报道实践活动。传播者如果仅仅满足于对传播理论的掌握,而忽视经济新闻报道的实践活动,那么掌握传播技巧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很难想象没有深入经济传播实践活动的传播者能对经济新闻报道进行很好的设置。

第二,需要坚持的原则。

要为经济新闻报道的内容服务。在经济新闻报道的活动中,传播者不但要提供真实、可靠、丰富的信息内容,还要有一定的传播技巧。这就要求传播者把报道技巧与经济传播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技巧更好地为传播内容服务,而不要脱离经济传播内容,故弄玄虚。没有传播技巧,传播内容就会显得生硬、晦涩;同样,离开了传播内容的传播技巧,充其量只是文字游戏而已。

配合经济报道的长期战略。这一原则主要是针对宏观经济信息传播而言的。如果某一经济信息的传播与某一种传播策略存在着内在联系和互补关系,那么,传播技巧的运用就应该很好地反映传播策略的总体构想和长期意图。相反地,如果运用一个与总体构想相悖的传播技巧,或是运用一个不适合进行长期传播的传播技巧,就会导致整个传播意图的失败,达不到期望的传播效果。

报道策略要求具有可行性。经济信息传播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传播效果最终要在经济传播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传播技巧的设置必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不是流于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形式。如果传播技巧的可行性不强,对传播者来说,无疑会增加操作难度,浪费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

报道策略应该具有可变性。由于传播技巧是为传播内容服务的,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经济信息呈爆炸式增长,经济信息的内容随时可能出现传播者未曾预料到的新情况、新变化。对传播者来讲,在设置传播技巧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时刻把握传播的主动权,密切关注各方面情况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传播技巧,使每一个传播技巧都切合实际、扬长避短。

要符合受传者的接受习惯。不同的信息接受者在兴趣、爱好、需要、习惯以及文化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传播者在运用传播技巧时不能千篇一律、毫无变化,而应该对经济信息的接受者进行细分,并根据不同受众的情况采取不同的传播技巧。这样有针对性地运用传播技巧,可以使受众更易接受经济信息,大幅提高经济信息传播效果。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开店资讯
网站排行
推荐网站
网站首页  |  你好 测试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