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电视同期声通常是指拍摄电影或电视画面同时记录的与画面有关的人或环境的声音,以达到音效更加真实,更加具有现场感的效果。下面是电视同期声的使用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同期声的使用技巧】
(1)寻找合适的表达同期声人物是节目达到预期效果的首要条件
寻找合适的表达同期声人物也就是选择合适的新闻采访对象,这主要是在一些需要新闻现场的经历者或知情者,对新闻事件需要阐述一些观点、看法的环节中。如何在众多的经历者和知情者中找到一位具有良好文化修养,语言表现能力强的采访对象,是电视同期声使用的前提条件。
要想实现这一目标,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做好采访对象的选择与准备。在现场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有几个必须遵守的原则:首先是第一现场原则,指受采访的对象要尽量选取目睹新闻事件过程的目击人;其次,尽量选择年龄大的人接受采访,因为年纪大的人能够用比较理智的眼光和思维去看待新闻事件,避免主观判断对电视观众的影响;第三,不要忽略了未成年人的感受,未成年人的叙述更加接近于真实事件,能增加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2)多视角地改进宣传技巧
多角度的改进宣传技巧是体现人们不同的看法,增强可信度的重要手段。如果记者就某种现象或者观点提问得到回答都是一致的观点,那对于一些采访而言就显得没有可信度了。其实,不同的意见并不是批评,有异议更说明的事件的被关注程度,更客观的评价、更公正的立场,能够更立体更全面地展现事件的真实情况,有利于积累媒体的公信度。
③因此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尽量扩大采访面,使更多的观点展露在镜头面前,让观众自己去判断新闻的真实性、可靠性,从文化、道德、心理等角度,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在运用多角度的手法时,要注意镜头的顺序性和连续性。按照相同观点的人一个顺序之列,通过受访者之间的顺序差异,体现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还要注意镜头的连续性,不能出现拍摄的语言不连贯的现象,这样就会造成同期声的不连贯,不仅影响新闻报道的效果,也使电视同期声的效果大打折扣。
(3)注意营造浓厚的现场氛围
浓厚的现场氛围是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参与感的动力。这一点在申奥成功之夜转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中利用短时间内镜头的转变,把各地群众第一时间流露出的狂热的感情展露出来,让我们铭记了在沈阳五里河体育场那万人攒动、小喇叭声、加油声以及比赛等诸多现场声交汇给我们的心灵所带来的震撼。
在这种现场报道中,记者根据所报道事件的内容,选择与实践相符的开场白,这样更容易带动现场的气氛。在现场报道中,记者要尽量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标准姿势是手持话筒,面向摄像机或者观众,以现场中的各种身份适当的表现出新闻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让观众通过荧屏看到新闻事件的现场状况,也能一同感受到新闻的真实感和紧迫感,给观众以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最大限度的发挥电视新闻现场采访的特殊魅力。
(4)注意电视同期声的创新
电视同期声的使用不能墨守陈规、千律一篇,因为新闻采访的对象千差万别,每一个受访者的性格、文化程度等都各不相同,在新闻同期声的使用中应该注意根据受访者的不同适当改变同期声的使用方法。例如如果受访对象是那些有语言和行动障碍的残疾人时,应尽量在同期声中不要使用过多的语言,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和画面来表现新闻同期声的内容。2005年,铁岭电视台一期有关残疾儿童的报道,题为《脑瘫女孩赵晨飞》。这个片子主要讲述的是铁岭市西丰县城内一名患有重度脑瘫的孩子在有手不能写、有脚不能走、有嘴不能说的情况下如何身残志坚,用鼻尖和下巴敲打电脑键盘在网上发表几百篇文章的。
铁岭电视台因为被采访对象是个不能说话无法表达的残疾人这一现状,采用了一种曲折同期声使用的方式,不采访主人公,通过采访她周围至亲的人和了解她的人来对她事迹进行讲述,以表现她勇敢、顽强、自强不息的精神,用她艰难行动的画面这一特殊的电视同期声来表达她的坚强,用她不清晰的言语来表达她内心的情感与渴望。虽然这则新闻的时间只有10分钟,全片同期声也只有赵晨飞的一句:“我想上大学”,但就是这一句话让电视机前很多人流下了同情的眼泪,在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这就是灵活创新新闻同期声的一个典型的表现。
(5)新闻记者不能在采访中喧宾夺主
新闻采访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出受访者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感受与思考,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真实展现新闻事件,以此作为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客观性的依据。所以在新闻采访同期声的使用上,记者要处在一个比较客观的位置,不能自说自话、夸夸其谈使自己的语言影响到受访者的思考与语言。记者更应该与当事人进行平等的交流。精彩的同期声更多是在轻松的闲聊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有时候随机采访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当然,在采访前把采访的意图、大概的时长等情况跟采访对象说明一下,使受访者心中大致有数,这样的做法是完全有必要的。
【影视作品中使用人物同期声的重要性】
1、同期声强化了真实的时空感
真实是电视艺术的生命,也是它赖以存在的美学基础。然而,电视摄像常常忽略对同期声的记录,使本来应该有声有色的素材成为鸦雀无声的“默片”,主人公思维和感情的自然流露变成了编导的引导和解释,形声一体化的结构,还原了生活的本来面貌,使被拍摄的事物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经验,使人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一个再创造的现实世界, 从而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感觉借助于声音的无限延续性,能给观众带来比视觉更宽广的空间感觉。
同期声的空间感的真实是审美体验的一个重要心理机制的联觉。克拉考尔曾指出:“一般地说,耳熟的声音总会在内心唤起声源的形象,以及通常是跟那种声音有关联的或至少在听者的记忆中与之有关系的各种活动的形象、行为的方式等等。”可见由于处在有真实感空间里的声音更能唤起观众头脑中实体空间的幻觉,也就是把某一种感觉系统得来的印象迅速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系统的心理现象。艺术欣赏是个体审美,其感情的流动、情绪的产生、感觉的获得,都也观赏者的审美活动有关,这也存在一个参与作品和进行创作的问题。
目前,各类型的现场声效和人物同期声逐渐取代不必要的冗长解说已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新时尚。而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人,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
2、同期声增强了节目的生动性
在抒情写意的片子中,同期声的运用使人们对事物的感受更加细腻,如泉水的叮咚声、微风的沙沙声等。生动的同期声使观者听瀑布如临深潭,闻松涛如凌绝顶。
在一般的影视作品中,人声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对话。电影中的对话,可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也可以刻画性格,吐露感情;还可以烘托环境,推进故事。获得第九届中国新闻奖系列报道《劳动力市场有个戚大姐》,介绍了戚秀玉四年共为一万多名下岗和失业职工找到工作的事迹。戚秀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样的一段话:“我的工作,使越来越多的单位理解了下岗职工的难处和国家的再就业政策,多接受一些下岗职工,这是我最高兴的事儿。”观众听了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看到戚大姐和颜的神情,不仅会了解这位被誉为“职业指导师”的情怀,而且容易被其一言一行所打动。
至于采访那些失业职工,被采访者面对观众,与受众直接交流,加上现场的背景衬托,使人真正感受到戚大姐这位大连再就业工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的人格魅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画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然而在电影中,对话只有和影面(画面)结合,和影面(画面)的核心――动作结合,才能有助于塑造银幕形象而产生独特的艺术力量。由此可见,人物同期声永远同规定情境中的具体行动相联系,以揭示人物做出这一行动或那一行动的内心动力为目的。语言能够传达出思想、感情、意愿和心理的相互撞击,渗透着人物性格,推动剧情向前发展。
3、同期声增强节目报道客观性
在新闻报道中采用人物同期声,既有助于烘托报道现场的真实氛围,又有利于增强新闻的权威性。但是,在采用人物同期声时,我们还应该注意,人物的讲话要通俗、简洁,要适合人物的年龄、职业和身份。如果讲话较长,则应采取分段录用或中间改用画外音(即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资料镜头,以丰富讲话的内容),以求声画统一,达到预期的播出效果和提高新闻质量的目的。
在影视作品中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时,采用人物同期声,有助于“还原”新闻素材。众所周知,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其它媒体,其画面长于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而难于表现过去发生的情景。人物同期声有似于报纸、广播中对过往事件的书面或口头的描述(广播有时也用同期声)。其作用在于弥补人物事件难以用画面再现的缺陷。例如,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的电视专题片《“麦德龙”冲击波》,记者采访了10多个人物,其中包括无锡商界经理(老板)、商场的主管、伙计、保安员,以及客户、市民等。
这些当事人的现身诉说,将过去的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起来,使观众在看到今天的图像中又想象重构过去的时空,造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反响。特别是无锡长发商城常务副总经理吴天明发自肺腑的声音,一下子在观众中引起共鸣。他说:“‘麦德龙’进入无锡,当时我们很有抵触情绪……。但是,它有独到的先进的管理办法。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学先进、赶先进……。”这一讲话,形象地反映了无锡商界面对挑战,从犹豫消极到调整思路、积极应战的发展过程,生动地反映了商业流通领域中改革的新动态。但是,如果把这一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让播音员配音,效果就会大加折扣。因为人物同期声未经任何转述或加工,其真实性和说服力自然强些。
【电视新闻同期声的运用技巧】
一、取材要得体,有明确的目的性
如何采录质量较好的同期声,让它成为电视新闻的亮点,已成为编采人员追求的目标。哪些新闻事实适合做同期声呢?
一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诸如:大型阅兵式、高速公路通车庆典,或者地震、空难、泥石流、塌楼事故等等。当记者赶到现场时,新闻事件正在发生,人们或浸沉在大型庆典活动的喜悦中,或争分夺秒地抢救遇难群众,这类现场性非常强的新闻事件,需要有相应的同期声来烘托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参与感,如果没有声音,就会觉得不真实。比如一个大型的实战军事演习,“一旦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仍然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失去了感染力。”
二是就某一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事件营造舆论声势。对某些党和政府关注、广大百姓关心热点问题,特别是那些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的问题,通过同期声的形式,征求群众的意见,将舆论权、话语权以及话筒权交给受众,反映社会各界的愿望和心声,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在实行舆论监督,对社会丑恶现象曝光时,要让大众来参与,来评论,形成舆论强势,扶正祛邪。
三是在调查性新闻中,利用同期声对事实性话语进行实证。在新闻调查类节目中,记者必须对所调查的事实的准确性负责。记者借助于同期声,将采访调查过程中有关当事人所讲的话录下来,作引证用,而不是用解说词来替代。这样,原人原声,客观真实,能起到对事实的实证的作用。
四是让同期声负载昔日的形象,还原已经发生过的事实真相。有些新闻事实曾经发生过,但已经时过境迁,电视画面难以呈现昔日的形象。借助人物的同期声,通过当事人、目击者、或知情者的亲口叙述,能还原事件的本来面目。
五是利用同期声作权威性发言。某些新闻事实错综复杂,受众认识也不一致,有许多困惑和疑虑,这时候就需要“专家观点、权威声音”。诸如对某个案件的看法,法律专家观点就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令观众信服。
二、紧紧围绕主题,内容简洁精炼
任何新闻报道都要体现一定主题思想,编辑要善于用最真实可信、最富感染力和引导作用的同期声去丰富新闻节目的内涵,彰显主题思想。同期声如果与新闻报道的主题相脱节甚至毫无关联,就成了“多余”的废话。如果同期声游离新闻主题,“节外生枝”,或画蛇添足,将会影响新闻主旨的准确表达,转移观众的感知方向,造成观众对该新闻内涵理解的偏差。
新闻同期声不在长短,关键在精要,在同期声的运用上,要简洁扼要,言之有物。大多数观众是在不经意状态下观看电视新闻的,如果新闻中同期声长篇大论、废话连篇,或者能撞击受众心灵的话语迟迟不能出现,观众将会感到闷气、厌烦,甚至关掉电视机。
同期声的运用也是一个去粗存精的过程。对编辑而言,必须从繁多的同期声中选择有价值的镜头,删去那些信息含量不高的镜头。
三、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力求准确、生动、形象
利用同期声充分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屏幕上人际传播活动中最基本的形态,也是最易引发较好效果的传播方式,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况下,既可以听到对方的声音,又可以看到对方的语气、表情、眼神、手势、甚至还可以嗅到对方的气味,感受到一种立体的、生动的信息。准确,生动、形象的同期声,会大大激发起观众已有的感知经验,缩短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增强感情色彩,容易产生认同感。如果没有人物同期声的采访,单靠面面和解说词是很难表现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无法真实、细腻地反映他们的内心世界。
编辑要善于通过同期声反映人物丰富思想和心理活动。俗话说,言为心声,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除了对人物作客观介绍外,让人物自身出来讲一讲,观众可以见到活生生的人,听到他真实的声音,使新闻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
编采人员要让采访对象用最鲜活的语言,最自然的表情,讲出最真实的想法。在电视新闻同期声中,有的领导放不下架子,习惯打“官腔”、教训人;有的摆姿势,说起话来拿腔拿调;有的晕镜头,表情木讷;还有的背稿,语气生硬,对着镜头喊。编辑在后期剪辑中,一定要认真把关,务必要在恰当的场合,由身份合适的人,讲出恰如其分的话,要多用那些形象,真切、生动,原生态的群众语言,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与画面、解说词紧密配合,衔接要顺畅
电视新闻是以画面、同期声、解说词为主要构成部分的多样化表现艺术,绝不能相互脱节或“两张皮”。编采人员要准确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情绪关联,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做到视、听同步,声画合一。同时,也要处理好同期声与音乐、字幕、图表符号等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整条新闻稿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彰显电视新闻的魅力。
【电视新闻如何巧用人物同期声】
一、运用人物同期声时要正确把握好时机
我们的电视节目,在用画面不好表现、用解说形容又不够生动时,就需要用同期声来弥补。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需要负载过去的形象,可以采用人物同期声
大家都知道,电视不同于报纸和广播等媒体,画面表现的是正在发生的事件,很难再现过去发生的情景。如果遇到需要再现人物过去,这就可以运用人物同期声,通过他自身的讲述,还原事件原委,弥补不能用画面再现的缺陷。
我们曾做过这样一篇报道,讲述的是鸡西市树梁中学高级教师孙丽娟援疆的故事。这篇报道里就采用了不少这样的人物同期声。比如在说到孙老师为什么援疆时,“我曾经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见过,青海边远山区的孩子学习状况,生活特别贫困,缺少老师。那个时候我就想,咱们在内地挺幸福的,如果要是到那儿能去奉献一年也值得,也应该,也没有什么更高更远的理想。
就觉得人应该有点奉献精神,而且我想那些孩子那么困难艰苦的环境下,如果能够得到一些温暖,他们也会很有动力”。“爸爸也是当老师的,他特别特别理解我,平时也很支持我。当我提到援疆的时候,他说我没问题。他这么一支持我,我的心里就有底了。我爱人说去呗,要珍惜这个机会,你早就有这个愿望我没意见”。这两段同期声的运用,无疑增强了事件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如果把这两段人物同期声改用解说词,效果肯定会逊色许多。
2.在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时,采用人物同期声。可以增强报道的生动性
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情感来直接表现的,而人物同期声恰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同时,观众还可以通过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表情、举止,全方位感受这个人物的信息从而对这个人物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同样还是这篇报道,孙丽娟老师在经过层层选拔后,被批准为援疆人员。她带着家乡的嘱托与期许,承载着亲人的关切与支持,兴奋地踏上了援疆的征程。一路上,孙老师都在想,来援疆是美好的心愿,想带给孩子们光明和希望。但真的来了能做些什么?
“到这以后一看这是接触实际问题了,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关系到民族团结了,那时心情沉重的很,就像省长前一段时间说的,不光关系到你自己,也不光关系鸡西或者黑龙江。其实你就是代表着国家的一种政策,在你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那都是影响国家政策的问题。所以就觉得责任确实重大,使命也确实光荣。我就想到这里不仅简简单单的是完成你老师的工作,教好书。这里面更多的是育人思想的传承,和你自己用一个思想的觉悟和高度,怎么去影响学生。这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我们来以前有援疆口号就是用心援疆,用情援疆,用智援疆。”
3.在向观众展望发展前景和美好愿望的时候。可以采用人物同期声
笔者有一次在恒山区采访一位养猪大户时,这位企业家信心十足地说:“我将用五年的时间,把我的事业做大做强,形成产销一条龙。”这个同期声弥补了画面不足的缺陷。
二、正确把握人物同期声的内容
我们在采访时,会采大量的同期声,但并不是所有的同期声后期都会用上。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取舍、提炼和加工。
1.同期声的内容必须是真实、准确的
真实是新闻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仔细的调查,准确把握好第一手材料。只有这样,才能辨别同期声的真伪,去粗取精,恰到好片地进行报道。
2.人物同期声的内容必须与主题相扣
同期声必须围绕主题进行取舍,从整部片子的构成和内容出发,与主题无关的同期声应当舍弃。
3.人物同期声必须是生动形象,有个性
老舍曾经说过:“在人物头次开口,便显出的他的性格。”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的同期声必须是生动形象,具有个性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正确把握运用同期声的节奏,必须简明扼要、不能冗长拖沓。也要言之有物,否则就会引起观众的反感。一般情况下,多数观众是在不经意的状态下观看电视节目的,吸引人就会继续看下去,如果节目中的人物长篇大论,观众就会感到厌烦,立马换台。因此,加强声音的节奏感、把握好人物同期声的长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人物的同期声与解说、画面、背景音乐等视听手段虽然各司其职,但它们是共同为表现同一个主题服务的,它们之间是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的。因此,人物同期声除了与解说、画面、音乐音响等在内容上的衔接必须各谐外,还要求它们在后期制作过程中要流畅、自然。
另外,必须精心处理好同期声与解说词、同期声与画面的关系。使之相互对应,紧密配合,防止出现声画两层皮的现象。只有利用画面的形象、直观,解说的巧妙叙述、强调,以及同期声的感染力,充分发挥画面、同期声和解说词的综合优势,才能塑造好形象生动的新闻人物,做出来的节目才会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