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大学生  怎么写  怎么使用  作用  高的  时间  原理  金鱼  怎么分类  较好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 新闻解说词怎么写

   2023-02-01 勤学网1248
核心提示:解说词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报道电视新闻中一定要认识到解说词的重要性,它和电视画面是不可分割的,仔细推敲解说词就会更好地把我们电视新闻的内涵传达给广大观众。 下面是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 新闻解说词怎么写

解说词是电视新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报道电视新闻中一定要认识到解说词的重要性,它和电视画面是不可分割的,仔细推敲解说词就会更好地把我们电视新闻的内涵传达给广大观众。 下面是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技巧】


为看而写

解说词要力争有画面感,语言的运用要做到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1、语言要准确

要求语言准确并不是要过多地用一些概念化的语言,例如“很好”,“十分美丽”,“非常紧张”之类的语言,这些语言虽然不能一概排斥,但运用时要慎重选择。语言准确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同时要求和画面形象吻合,否则会产生风马牛不相及的结果,也就是声画脱节。从新闻的综合统一效果来看,无疑是相互干扰或抵消。

2、语言要具体

解说词的写作对语言具体生动要求更严格。直观可见的画面语言要有相应的具体解说,才能把事件、思想、观点、人物传达得清清楚楚,才能把一般性的意思和抽象的道理说得栩栩如生、具体实在,才能使观众产生一种明晰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接受。比如:画面出现一个企业场景时,解说词要说明这是哪个企业,当出现一个人物在讲话时,解说词要说明这个人是谁,免得让观众费心猜测。电视新闻稍纵即逝,不容观众细细琢磨,如果不具体生动,人们看过之后就会烟消云散。所以要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要求新闻本身所有的因素都能具体生动,既有人物,又有思想,既有声音,又有色彩,构成现实生活中的事件,造成生活的立体感,这样的解说词能引起观众的感情共鸣,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3、语言要形象

形象常常和具体连在一起,又是电视新闻的起码要求,形象化的语言是解说词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是让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闻内容的重要方法。解说词写得如果能具体又形象,也能够造成一种身临其境的效果,弥补电视传播一瞬即逝的不利因素,让人们获得更多更深的视听感受,从而加深对新闻的印象。要使解说词写得形象活泼,采用一些修辞手段也非常必要,比如比喻、拟人、象征的手法等,使人很快理解所谈的事物。

为听而写

电视新闻解说词包括在听觉语言中。所以写除了是为了看以外,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听。既然写是为了听,那就要求解说词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尽量避免晦涩的词句,少用华丽的形容词,以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可听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要让观众容易听,其次是让观众愿意听。让观众愿意听,就是让观众一听就懂。

解说词是由播音员播给观众听的,通过耳朵作用于综合器官,而不是通过眼睛阅读的,因此,所选用的语言和词汇,包括语言的搭配也要适合于人的听觉习惯,要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口语化指的是要用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即在用词造句上要符合人们的日常说话习惯。这种语言是与书面语言相对而言的。

所谓生活化,就是在观众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寻求接近性。这就是说解说词不提倡使用华丽的词藻,而是要使用朴实自然的词句,这样选词炼句,实际上也是对电视新闻创作者综合构思能力的一个全面检验。但是口语化也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更应讲求语言艺术的运用。要力争做到播放时朗朗上口,收听时悦耳动听。

作为电视解说词来讲,掌握丰富的词汇,能够熟练运用富于变化的语言结构形式和修辞方式,以及懂得运用语言的声韵和节奏,是很重要的。但由于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所以要防止片面追求华丽词句的倾向,那样是有害而无益的。把华丽的词句堆砌在一起,只能妨碍人们发挥其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干扰观众的视听感觉,反而使人们得不到较为清晰而深刻的形象感。因而进行解说词写作时要注意人们的听觉习惯,不要用过于华丽的词藻。使用恰当的语言同样能创造出很不一般的形象,要让观众容易听明白,就要在观众听觉容易理解的范围内选词造句,要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和浅显的文字,要求字音响亮和谐,听起来入耳入脑。

【电视新闻解说词特点】

一、电视新闻及解说词的概念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文字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所做的报道。解说词,顾名思义即口头说明解说的词。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描述、叙说,使人们在对其所表述的内容有所认识和了解的同时,起到更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

它和画面、人物同期声、现场效果音、字幕等共同构成了电视新闻的语言符号系统。电视画面与解说词之间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解说词和其他符号类型各司其职、各取所长,相互依存、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电视新闻的叙事任务。解说词更生动准确地表达新闻信息。画面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其意义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单靠画面讲述新闻,不能准确传输新闻意义,画面必须通过解说词获得确定意义。

二、电视新闻解说词的特点

电视新闻解说词配合画面和其他电视元素形成电视新闻,主要诉诸受众的感官。电视新闻要以一定的新闻观念、新闻理论为指导进行采访报道和新闻写作,所以,电视新闻解说词应当具有感性特色和理性特色。

1、感性特色

(1)通俗易懂

电视新闻的传播受众由不同阶层、社会地位、职业、文化水平的社会成员构成,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解说词是为耳朵而写作的,语言要通俗,避免使用晦涩难懂和容易产生歧义的词句。故弄玄虚,故作深沉的解说词很难让受众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理解。通俗的语言也就是群众语言,要使电视新闻解说词做到通俗易懂,就要学习群众语言。用受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新闻事件,正确的思想观点,这就要求电视新闻工作者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能灵活巧妙地运用群众语言。

质朴无华,自然实在,是新闻语言应该坚持的文风特色。电视新闻解说词要让广大受众明白,写作时要用朴素的语言,注重质朴自然,做到具体可感,不能过分夸张,少用形容词和描绘性的语言,切忌堆砌华丽的词藻。

(2)生动形象

干巴巴的解说词会让受众对新闻失去兴趣,觉得索然无味,更不能因为画面在电视新闻中占据首要位置而忽视解说词的形象生动,只有两者相互结合,才会使电视新闻魅力十足。比如电视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大量数字很难在画面中形象地表现出来,这就要借助解说词对数字进行形象化处理。这就如我县《腾飞的职业高中》这个片子中写到“每年大约有三百多名毕业生”,我们续写成“每年会有三百多名优秀的毕业生从这里走出”,这样写就会更加生动一些。如果电视新闻解说词出现了年份,要让受众印象更加深刻,可以加入对应的人物或事件,比如做人物传记时,提到人物1949年出生,就可以说与共和国同龄。这样进行形象化处理会使节目活起来,更加有趣生动。

(3)琅琅上口,悦耳动听。

要注重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形式美感和听觉美感, 提高解说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句子太长了, 不容易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句子短了,成分简单了,意思会很明白,解说起来也会很流畅。电视新闻解说词要做到琅琅上口,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让播音员解说起来顺畅自如,抑扬顿挫,给受众以交流感。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追求语言的声调、色彩、感触;注重词汇的明暗和软硬,响亮和沉郁;处理语句的急促和舒缓,豪放和委婉,明快和抑郁。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中色彩的浓淡,感情的深浅,褒贬的强弱,声音的平仄,修辞的选择等要灵活使用,让受众听起来要顺耳舒畅。

2、理性特色

(1)真实准确。新闻就是要把最真实的信息准确的告知观众。电视新闻解说词是新闻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它的写作必须做到真实准确。要确保新闻的真实性,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写作要做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新闻要素的真实,引用的各种资料、数据、史实、引语等必须真实可靠。在做新闻时一定要真实,不能夸张。

(2)提高升华。新闻具有反映舆情,引导舆论的作用。电视新闻的画面往往只能形象地反映和表现新闻事件,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形象性,而不能表现新闻内涵,彰显报道主题,这就给解说词提供了一个提高报道主题的空间。

三、解说词与画面必须有机配合。

电视新闻画面要与解说词完美结合,才能更加受观众喜爱。电视新闻解说词与画面的结合关系有两种基本形式:声画对位和声画合一。

(一)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指解说词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内容中心各成系统,不是机械的同步,但彼此又相互配合、补充的表现方式。

在声画对位关系中,如果解说词与画面的不同步,将利用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观众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迭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1+1>2的传播效果。

(二)声画合一

声画合一,指解说词与画面自然配合,有什么样的画面,什么样的动作,就有什么样的解说,两者完全同步、对应的表现方式。如果运用恰当,有时会起到“共振”的效果。声画合一这种组合方式也适合于一些内容严肃、节奏缓慢的新闻。需要逐一介绍与会的主要人物,解说词播报姓名的同时,人物图像要相应出现。解说词应比画面迟出,比画面早消,切忌与画面同时上下。

【怎样写好电视新闻解说词】


一、技术要求

1、口语化。口语化是电视新闻解说词最基本的技术要求。首先,口语化的解说词才容易让观众听起来明白易懂;其次,电视解说词随画面播出时具有时间方向性,一次播过,无法暂停和重复,观众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也不会停下来再仔细听一遍,如果解说词不够口语化,会影响观众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再次,电视新闻播出时,电视画面吸引了观众的主要注意力,如果解说词写得过于书面语,既干扰观众对新闻画面的注意力,又影响听觉效果。

写解说词简单,并不是说写好解说词容易。实际工作中发现,写好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付出比写报纸新闻稿更多的心思。 正是因为写作电视新闻解说词不很简单,所以初学电视新闻的记者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加强训练,逐渐修正自己书面语的写作习惯,尝试着用口语去写作。其实,口语的变化又快又多,多用口语,才能够写出新鲜生动、风格独特的电视新闻解说词。

2、与画面相配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电视是以视觉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电视的画面语言在电视所能够采用的语言形式中占据主要地位,因此电视的文字解说词必须与电视的画面相互配合。

解说词怎样才能与画面进行配合呢?方法有两种。一是解说词与画面各有侧重,无论多么高超的语言,也没有画面语言那样直观明白。解说词所要侧重的,就是电视画面拍摄不到的或者表现不出的部分。

3、与同期声采访相配合。记者与采访对象面对面进行采访的形式直接提供了新闻信息的来源,它胜过记者的转述,具有真实性,客观性。与新闻事实现场画面同样重要。

在叙述新闻事实的时候,首先把所能采用的现场同期声记录下来,然后确定哪些内容由解说词转述,哪些内容由同期声完成,解说词与同期声互相配合,又不互相重复,二者共同完成对新闻事实的报道,既节省了节目时间,明白易懂,又真实可信。

二、文字要求

1、音准字正。电视新闻的解说词通过口语进行传播,口语化的基本要求是让观众能听明白――要音准字正。

音准的要求就是指在使用字词时,特别是遇到同音字或同音词语时,选择口语表达不会引起歧义的字和词。在口语中,同音歧义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施行”与“试行”、“实行”,“吩咐”与“分付”,“检查”与“监察”,“矢志”与“失志”,“收受”与“收售”,“论证”与“论争”等。

记者在撰写解说词时,要考虑如何采用最简单的口语常用字、常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2、雅俗得当。解说词作为口语的最大特点是“俗”。通俗的口语听起来浅显明白,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够毫不费力地听懂和听清。记者使用通俗的口语也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并能够使解说词与同期采访保持统一的风格,是大众通用的说话方式,而不是专家和行业内部人士使用的行话。如:

一巨大颈部肿瘤患者日前在双鸭山煤炭总医院得到救治,医生为这名56岁的妇女实施了两个多小的肿瘤切除手术,从该患者胸部皮下成功切下一重达七千克的肿块。

如果用简单的口语,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

一名56岁的妇女在脖子上长了一个7公斤的肿瘤,这个肿瘤近日被双鸭山煤炭总医院的医生给切了下来。手术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口语并不排斥雅。文化娱乐等一些软新闻中经常可以使用文雅的解说词,增添新闻的品味。比如一则新闻报道雾凇这样写道:

整座山峰被一片白茫茫的雾凇覆盖,甚为美丽壮观,远看云雾缭绕,银装素裹,像白衣少女轻纱遮面,似梨花满山报春怒放;近看雾凇似冰雕玉琢,晶莹剔透,满树尽开,使人如置身仙境,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该俗则俗,该雅则雅,俗不是粗俗,雅不是熬牙。以下两例明眼人一看就知其不当之处。

另一篇新闻稿的导语,这样写:

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单位工作不顺心,就辞职另找工作的人现在大有人在。在对我市人才市场的采访中,记者发现主动辞职另谋高就的人还真不少。

另一篇人物新闻这样描写:

某人研究书画几十年,他的书法具清新流动之气,有深厚苍茫之神,不失古趣,又别有新意。他的行草,笔墨酣畅,气势夺人,扑拙丰茂,俊逸沉雄。他的画自然率真,崇高和富于理性,体现出神遇而迹化的特质。

这样的稿,让观众听了如坠云雾之中,晕晕乎不知所云。

3、简洁明了。首先,电视属线性传播,观众能听到的电视新闻内容有严格的时间局限,既不能停顿,也不能倒回来再看一遍,因此它适合讲新闻事实的过程,不适合作长篇大论,介绍很多的道理和背景。要把复杂的事情很简单地说出来。

看这样一段话:

作为一位中国画青年画家,张某某有着深厚而广博的艺术功底,他以中国画的笔墨来说,从形而下的角度去看,运用高难度的艺术技巧,达到了自如的创造境界和真善美的艺术品味。

这句话可以这样变一下:

张某某是一位中国画青年画家,他的画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平,功底扎实,技巧熟练,具有很好的发展前途。

其次,是叙述新闻事实时语句简单,要把复杂的事情很简单地说出来,不要把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如:2006年度我市经贸系统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并做出显著成绩的企业领导人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在今天上午召开的全市轻工工作会上受到表彰。可以改成:市政府今天召开会议,对全市经贸系统的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简洁明了的口语最忌讳的是长句子,播音员难念,观众更难听懂,写这种长句子的记者给观众和播音员都出了难题。

【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功能】

一、解说词与画面的功能区分

画面无疑是最具电视特征的语言符号类型,没有了画面也就没有了电视。借助画面,电视实现了视觉的延伸,摄像机的镜头充当人的眼睛,眼见为实,人实现了对形象的直接感知。

即便如此,画面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其意义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单靠画面讲述新闻,既不现实,也不经济,画面必须通过解说词获得确定意义。

画面的最大优势是形象,面对画面,再形象的描绘都是蹩脚的。画面应着力于再现状态、交代环境、展示现场、描摹人物等内容。明明观众看得清清楚楚,却非要解说,无疑是画蛇添足:

“绝活挑战者陈明先生脱掉了帽子,露出独特个性的发型,只见他把一只长约20厘米的小锤儿绑在额头上,头皮伸缩从而带动锤子敲打小钢琴,这音乐听着还有点味道呢!”(《绝活大比拼――头皮奏乐》2007年3月9日――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

以上解说词中的描写是多余的。画面的这种优势和现场效果音是一致的。

但有时即使看到了画面,却未必会看懂、看清,未必会留意某些需要特别关注的细节,解说词应适时补充画面的相关材料,刻画细节,适时做出指示与提醒:

“晚上10时半,物流园区的法人代表刘金山来到现场。”(《民工讨工钱 工头欲跳楼》2006年5月30日―一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在李aft-提供的处方上,记者看到,既没有病人姓名和年龄,也没有医师的签名.就连药品名称也是不明不白。”(《“退休专家”门诊竟然卖假药》2007年3月14日――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记者发现,这个所谓的神灯就是一个普通的手电筒,而且是没有厂名厂址的三无产品。”(《保健品忽悠老年人》2007年4月4日――河南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

第一例,是对人物身份的说明,这种情况还常表现为对特定环境、特定物品等的说明;第二例,观众无法看清处方,无法判明它的问题,需要解说词加以引导;第三例,观众未必意识到一个貌似普通的手电筒其实是三无产品,需要解说词特别提醒。解说词发挥指示与提醒作用的时候表现为严格的声画对位。

画面在形象描摹的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尴尬:其一,记者往往是在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切入采访,之前、之后无法拍摄,没有画面;其二,即使记者从头到尾亲历事件的全过程,事件的前因后果、事件发展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往往也只能意会,画面作为一种非语言的视觉符号,适合展现状态,但难以揭示其内涵。这些方面正是解说词大显身手的地方。

解说词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核心优势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叙事――在事件性新闻中,搭建故事框架,完成对事件发展过程的讲述;在非事件性新闻中,完成对有关事实的说明与介绍。

以《民生大参考》2007年4月14日报道的《女子网络行骗被抓》为例,记者在一家公安派出所见到行骗的女子、骗到的电动车、行骗的对象及处理案件的民警,行骗的原因、过程已经完结,无法再现,对行骗女子的惩罚无法预先展现;这一事件中的各个要素之间通过什么关联起来,画面也无法说清。在这则事件性新闻中,需要解说词讲述如何行骗、如何破案、可能受到什么惩处。

再以《民生大参考》2007年3月10日播发的《郑州九成洗车行将停业》这则非事件性新闻为例,通过画面可以看到郑州各家洗车行的现状,但洗车行业的经营情况、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治理整顿的措施等事实情况只能通过解说词揭示、交代。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一条电视新闻中,解说词或讲述或介绍,画面再现、展示状态,完成两种语言符号的有机融合。

二、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的功能区分

人物同期声是一种“既见其人、又闻其声”的复合型符号类型,权威性――从特别的人口中说出特别的话――是人物同期声的核心特征和使用原则。特别的人,或者是事件的参与者,或者是事件的目击者,或者是有资格的评价者。特别的话,或者是介绍亲身经历、感受,或者是陈述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或者是阐发事件的意义与影响。三类人的身份具有权威意义。三类人的话当然具有权威价值。

人物同期声的基本功能是协助解说词共同搭建叙事框架。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都市报道》栏目2007年3月17日播发的《警车肇事之后》,报道了2006年11月中旬河南鄢陵县安陵镇居民赵彩丽被该县公安局保安公司一辆警车撞伤的事:

马国安赵彩丽夫妇是鄢陵县安陵镇居民。2006年11月11日晚上9时40分左右,夫妻俩推着一辆自行车沿大路回家,这时一辆车牌号为豫K2018警的桑塔纳警车飞速向他们驶来。

(同期声)马国安:开得可快,撞住了我家属,撞挡风玻璃上了,人打滚掉下来。

(解说词)可这辆肇事的警车不但没有停下来,反而加速逃走了。

(同期声)马国安:他立即就跑,群众一拦,又拐过去,朝我撞来。……

解说词和马国安的讲述穿插、交替,共同完成了事件的讲述。马国安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对事件的追述具有权威价值。

人物同期声声音部分和解说词的叙事方式有主观、客观的区别,但因为同属语言符号,二者的功能有一定程度的交叉。人物的话往往可以由解说词转述,解说词也经常直接来自人物的讲述。在充分尊重权威性原则的同时,人物同期声和解说词的分工应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经济性原则,即人物同期声应简洁明了,应利用有限时间充分传递信息。但作为一种口语表达形式,人物同期声经常会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而且,人物的表达习惯是否适合电视新闻也无法要求,因此,解说词应适时截住人物话头,避免长篇大论。经常有记者一条新闻下来,解说词只有“某某人告诉记者”、“某某人向记者介绍了当时的情况”几句,大段使用人物同期声,其实不经济。

其次,表现性原则,即人物是否具备一定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说清楚、说透彻,能否让观众听明白。磕磕巴巴、语不成句或者云山雾罩、言不及义,不如用解说词转述。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开店资讯
网站排行
推荐网站
网站首页  |  你好 测试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