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大学生  怎么写  怎么使用  作用  高的  时间  原理  金鱼  怎么分类  较好 

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 电视综艺的特点

   2023-02-01 勤学网1486
核心提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红,一方面是受到政策的扶持,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泛娱乐化时代,受众对“精品节目”的强烈渴求。下面是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一起来了解下吧:【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一、制播分离,保证节目

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 电视综艺的特点

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红,一方面是受到政策的扶持,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泛娱乐化时代,受众对“精品节目”的强烈渴求。下面是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一起来了解下吧:

【文化综艺类电视节目特点】


一、制播分离,保证节目质量

制播分离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受众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广,因此他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制播分离可以最大化解放电视节目制作生产力,拓展节目生产品平台,集中力量来生产丰富多彩的精品节目。

在我国最早试水制播分离的是浙江卫视与灿星合作的《中国好声音》,发展至今,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见字如面》第一季的制作也采用了制播分离的模式。制作公司为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制播分离大潮中获得中央电视台的青睐,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六个优质节目,总策划、总导演是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则为制作好的节目提供视频播出平台,节目音频也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以电台节目的形式发布。

《见字如面》采用制播分离的好处是既能保证节目内容和质量。同时最大化了拓宽受众的覆盖面,照顾受众的多元需求,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视听全覆盖,进而扩大节目影响力。

、改编境外优质节目,风格力求质朴

版权购买对广播电视领域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许多活跃电视荧屏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都源自国外的一些优质节目。《见字如面》的模式来源于英国一档名为《Litter Live》的文艺盛会,该活动始于2013年12月,原版是迷你剧场秀,演员通常在剧院、会厅等高大上的场所里,面向在场观众,诵读历史上有名的来往信件,主题涉及爱、死亡、家庭、儿童、生活、艺术、难民、奴隶、战争等。邀请的明星也是重量级的,如观众所熟知的“卷福”“抖森”、伊恩・麦克莱恩等影视演员。原版存在公益性元素,与中国定位及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引进优质节目后,通常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原版珠玉在前,全盘照搬不可取,要想不被观众简单地认定为抄袭和模仿,只有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并且还要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

《见字如面》中国版采取了和原版截然不同的设置,只有一方讲台,一位读信嘉宾,一封封饱含历史细节和人情故事的书信,此外,还邀请了知名学者作为拆信和解读嘉宾。读信嘉宾邀请了张国立、归亚蕾、何冰、王耀庆、张涵予等有较深厚舞台功底的演员,也不乏林更新这样的“小鲜肉”。导演关正文谈到节目的独特性时说,找优秀的艺术家演绎信件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传播价值还是在于一封一封淘选出来的信。《见字如面》团队没有刻意强调节目的商业属性,在播出过程中及微博宣传都难寻觅广告的痕迹,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信件的选择。从几万封信里面挑选出100余封信,只为找出那些“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

三、主打情感诉求,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演绎是整个节目的灵魂,解读是节目的佐料,为受众理解信件背后的时代拓展知识。文化综艺类节目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二字,落脚点要放在对普通大众的启蒙引导,要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思考的才是好节目。

在节目第一期,归亚蕾演绎蔡琴悼念杨德昌的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情至深处,她不禁微颤地轻抓自己的手臂,代入蔡琴的身份,为观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演绎,击中了观众的情感“要害”,很多观众因此落泪。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的《那一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是《见字如面》第一季最受追捧的一封演绎高难度的书信,信中,父亲用戏谑的口吻来与患病的儿子对话,极力地隐藏自己悲痛的心情,演员何冰给出了对这封信最精彩的演绎。

张国立、王耀庆演绎的曹禺和黄永玉来往书信《你多么需要他那草莽精神》《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两人你来我往,再现了一个性格刚直、执着艺术、固守原则的黄永玉,向曹禺提出“不饶点滴、不饶自己”的建议,而张国立向观众演绎出了一个遭遇创作瓶颈期,被晚辈激烈批评的曹禺,两个人将书信演活了,让观众感觉自己第一次这么近地接触剧作家曹禺、画家黄永玉,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些印记。

信件内容还选用了许多文言文书信,节目组为了方便受众理解,将其翻译成了白话文,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挑战书《告鳄鱼文》、阎姬写给宇文护的《现在,齐国的皇帝准许我回到你的身边》等。

嘉宾们用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毫无保留地呈现时光的细节,每一封信都如同铺陈开一幅幅历史细节清晰的图卷,再现了写信人的情感状态。信件作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侧面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情境,使人深陷其中,陶醉其中,观众也从中得到了熏染。

《见字如面》第一季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算是一档较为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是在褒奖其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它存在的一些短板。首先是嘉宾和主持人,许多网友吐槽主持人功底不够,嘉宾知识水平不足等,导致经常发生“尬聊”的情况,主持人和嘉宾经常打断话题,转场较为生硬;其次就是内容太过紧凑,一封信件读完,观众还没有好好地消化,品味其中的滋味,下一篇又来了,给人一种紧迫感;最后是个别读信嘉宾台词功底较差,观众感觉自己会“出戏”等。近日,《见字如面》第二季已经开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第一季出现的问题,节目制作方也进行了调整,受众普遍评价很高,反响也很好。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及发展】

1、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现状

(1)节目形式单一,节目类型少

我国是文化大国,可供挖掘的文化丰富多彩,但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地位。一方面是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类型相对较少,缺乏对相关文化节目的挖掘与创造。另一方面是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比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讲坛类文化节目千篇一律,缺乏节目自身与众不同的亮点。

(2)受众少

受娱乐类电视节目的冲击,我国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在夹缝中生存。文化类电视节目不同于娱乐性电视节目,它对受众的要求更加严苛,受众要具备一定的文化基础,对受众具有的“选择性”使本不占优势的文化节目更加雪上加霜。

(3)节目内容简单粗糙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我国的电视节目中占得比例相对较少,但可供挖掘的内容却很大。我国的电视节目并没有像娱乐类电视节目那么丰富,对节目内容的挖掘少加之对节目的投资少使得节目反响平平。

2、我国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发展

(1)从内容制作上来看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时,必须要遵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断创新的准则。一要关注热点。关注一段时间的社会热点,为观众的“兴奋点”做追踪报道和知识传播。二是要关注新知识、先进文化的传播针对大众生活、思想的需要,保证传播知识的有用性和实用性。 三是要吸收利用外来文化。将外来文化中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潮流的地方加以改造和利用。四是要兼顾实用性。例如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包含大量的生僻字,对教化大众没有现实意义,偏离了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初衷。因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内容选择上必须要注重实用性。

(2)从传播渠道上来看

科技的快速发展极大的拓宽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以《汉字英雄》为例,它是电视节目首次将卫视与网络传播媒体相结合打造的一档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是河南卫视联手爱奇艺共同打造的一档文化类电视节目,在满足电视受众的同时还将视野瞄向了广大的网络受众,使其得以快速的被广大受众所熟知。网络的广泛性与普及型给文化类电视节目创造了广阔的更快速、便捷的传播渠道,必须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实现节目更好更快传播。另外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手机等移动客户端备受青睐。《汉字英雄》的传播还与手机客户端相融合,极大的拓宽了节目的传播渠道。同时还研发设置了同名的网络游戏,与选手们一起竞赛,增强了节目娱乐性的同时,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融合电视、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为一体的传播渠道有利于传播效果的扩散,可以整合各方面优势,增加节目的品牌效应和附加值,有利于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3)从视听语言上来看

在视觉效果上,摆脱过去演播室节目录制惯用的小景别,固定镜头等拍摄手段,采取综合运动镜头和固定镜头相结合的拍摄方法,来增强节目的现场感与空间感。在视觉画面上进行创新,打造独特的剪辑效果。首先,镜头的剪辑要快速流畅避免拖沓冗长的镜头,为节目增添了时尚性和节奏感。其次,增加剪辑技巧,多用一些交叉、比喻、平行等蒙太奇,丰富电视画面的镜头语言。比如《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将现场、演播室与第二现场带队老师与家长实时观看的画面进行交叉剪切,丰富了电视画面的镜头语言。交叉剪辑,融合了真人秀节目故事化、情感化的因素,丰富了电视的视觉信息,使每一位参赛选手的表现更全面、立体,实现了电视艺术“情”与“理”的结合。

最后,利用好音乐音响的听觉效果。运用轻重缓急的不同音响效果,塑造节目氛围,增强听觉上的冲击力。在《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通过声音的模拟真实地刻画了选手上场的愉悦心情、答题的紧张状态、胜利时内心的欢呼雀跃及失败后的沮丧失落,从而配合画面制造出悬念,烘托出竞赛现场欢快紧张的氛围。

(4)从节目可持续性上来看

任何节目都有生命周期,观众对于节目的制作播出都有从新奇到审美疲劳的过程。因此,节目的创新与可持续是节目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当前,我国电视媒体原创能力不足,每当一档优质节目出现时,随之面临的就是同一节目形态的跟风、雷同。很多媒体人唯收视率论,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希望在丰厚的广告市场上分一杯羹,忽视了观众的真正需求及栏目本身的文化价值。

因此,中国的电视媒体人该如何运作电视市场,使电视节目的生产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首先,树立电视媒体人社会责任感意识。栏目的策划、制作应以观众的收视需求为准则,关注社会现实,倡导人文精神,表达电视的人文关怀。节目制作在内容与形式上,尽量走差异化的路线,体现出自己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其次,必须在节目前期策划上深耕细作。《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成功很大原因是因为整个节目的策划。节目的整个前期策划用了六年的时间,不断进行修改和创新,最终才有完整的节目出现。最后,要挖掘市场空白,眼光要有超前性。

新闻、电视剧、综艺节目一直都是拉动收视的三驾马车,也是各家电视台比拼的焦点,竞争程度激烈。而一向被大家认为是曲高和寡的文化教育类节目便鲜有人触碰,这也就造成了这一领域的空白。《听写大会》正是找准了被市场忽视的地方,它以传承汉字文化为宗旨、以汉字书写竞赛为主要形式的文化类节目定位,带领大家一起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弥补了文化教育类节目空缺。这也就使得《听写大会》成功逆袭,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收视神话。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形式创新是推动电视发展的动力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新已经成为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电视导向上的功能主义,必然导致电视表现形式上的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变化。每种电视类型都有它自己的价值系统,能够存在下来的节目一定是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在中国,豫剧是作为除京剧之外的最大地方剧种,在河南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梨园春》是一档将中国传统的戏曲以现代电视的包装制作推到前台的文化类节目。作为河南电视台知名的品牌节目,从1994年创办以来,历经创新变革,成为驰名于世的名栏目,在反映和表现具有四百年历史的豫剧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梨园春》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不断创新,正是这些创新之举、创新之策带动和影响了节目的成长发展,扩大了豫剧的感染力、影响力。


黑格尔认为,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表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电视节目也是如此。梨园春色之所以别样红,就是注重从内容到形式的和谐统一。经过努力和实践,摸索出了一条现代电视手段和河南传统戏曲有机结合的道路,对繁荣电视文化事业、推动河南戏曲的发展以及弘扬民族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电视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等成为人们衣食住行须臾不离的生存工具,那种抢先的独家报道或者垄断的一家之言已经不复以往。文化类电视节目虽然不必要抢新闻、抓头条,但是也必须在表现形式上有新意、有新彩。历史是螺旋式演进的,生活是重复式变换的。在同一事件、人物、场景、情感等世人皆知的情形下,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冲破千篇一律的格式,让人耳目一新,达到内心的愉悦,形式创新是竞争中一枝独秀的秘诀和动力。

形式创新依托于理念创新

新节目的产生更多的是依赖于编导们的灵感闪现还是理念的创新是有争议的。但是不管怎样争议,电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附着于理念的,是理念的具体化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理念的创新上下工夫。作为文化类电视节目,其创新的根本应该是文化理念的演变和循序渐进。因此,“新老元素”相融,这种改良性的策略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新”是指重新演绎和对新兴文化的精练抽象,“老”是指原有的和传统的。

如果说《梨园春》是河南电视台创新节目的“文”戏,那么《武林风》则是河南电视台创新节目的“武把势”。武林风起,很大程度上缘于梨园春色浓。电视的新兴文化特质对于弘扬传统的文化内涵有着先天的优势。河南的少林功夫和太极拳作为国际武术中的双子星座,在民间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

《武林风》通过电视节目的理念创新,把不规则的自由武术表演与现代拳击运动相结合,达到了舞台与现实的电视融合。在节目创新与转型的过程中,《武林风》对新兴文化的一系列鲜明特质进行了独到的抽象和演绎,特别是在比赛规则方面做得尤其出色。这些新兴文化特质给长期以来习惯按部就班、服从等级制度、评判标准单一化、凡事都讲求面子、老幼分明、宁可被动接受也不主动参与的中国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新鲜感和娱乐性,使武术被赋予了新内涵。如果说武术的基础和土壤推动了《武林风》的诞生,那么电视的因素也使武术得以更广泛普及。

人类所进行的各种创造活动,大部分是利用前人已有的成果进行增减组合,如果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便是“创新”。这用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上,是很好的诠释。当然,人类的精神生产与文化传承不是断代突变的,总是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新生中有所扬弃。为艺术表现而生成的传载形式,它的推陈出新需要漫长的艰苦探索和灵感爆发。文化类电视节目作为文化与技术的集大成者,在表现形式上应该做到汇集天下精华,为我所用。文化类电视的艺术气质是不容怀疑的,表现形式也应该更加感性和真切。就目前而言,电视台60%以上制作和播出的是文艺或者是文化类节目,如果理念不创新,必然会落伍于时代的要求,落后于观众的需求。

理念创新就是要对形式创新进行总结和锤炼,确立电视的创新形式与法则。内容决定形式固然不错,但是也要辩证地看到形式表现内容的重要性。在中国电视不算短暂的成长历程中,多数时间侧重于思想观念的解放、侧重于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装备更新,而艺术理念的革命则不够自觉。超越非电视艺术因素引导下的电视制作,超越图像和音响素材的电视节目,很大程度上才是文化类电视节目蓬勃发展的“王道”。

全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

在2011年春晚前后,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组合一鸣惊人。从一段无心插柳的网络视频到万人点击,从省委书记的感动落泪到春晚的一等奖,他们用歌声唱出了埋藏在心中的无奈与希望。

旭日阳刚的走红是全媒体时代的典型缩影。“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和运动的轨迹,电视节目的创新亦是有章可循的。就旭日阳刚与全媒体时代的关系而言,是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和终端,以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元素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传播内容的全媒体化,无形中展示了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所谓新趋势,就是通过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已然成为21世纪的重大科技发明,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创造之一。由此带来的互联网、3G手机、数字电视、数字广播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勃兴,极大丰富了传媒形态,也改变了传媒格局。如果单从常规渠道来看,旭日阳刚不要说上春晚获一等奖,就是广被人知就需要下很大的工夫。然而,互联网上的一小段视频改变了这一切,并且改变得那么彻底。

有人说现在是文化大展演的时代,一切都可以在全媒体的框架下实现。并且,传播领域的实践,日复一日地丰富和发展着它的内涵。在创造学中,有所谓的组合创新法,就是将原有的某些事物联合起来产生新事物的创新策略。但是,过去这些联合是有意识的、主动的,而现在却是自然而然的。套用这种技法来进行文化类电视节目形态的创新,可以说是新课题。旭日阳刚唱响春晚就是生动的实践。

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只有把强势的原创性、权威性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方式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效果。要保持文化类电视节目自身的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工作方式,向“全媒体”整合运营转变。具体而言,就是要从改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传播方式入手,一方面牢牢把握整合内容资源,另一方面借助新技术、新介质、新渠道,逐渐提升集团化和跨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的市场竞争力,从而进入融合传播、整合营销的全媒体时代,让文化类电视节目呈现出浓浓新意和勃勃生机。

电视艺术的形式创新是不能交由电视观众去完成的,它源于电视人的心智,是电视人“心灵触摸、情感孕育、最后头脑分娩”的心血结晶。正因为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与发展必须从电视人的专业艺术角度来把握,而不能从接受者出发来建构。创新的电视形式如不能引起同时代多数人、进步思潮的同频共振,哪怕是石破天惊的响亮也是不合时宜的。也就是说,电视的创新形式必须是创作者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社会要求)高度统一、完美结合、共同决定的。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品牌如何打造】

一、打造“清流”朗读者

《朗读者》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视频化表现形式,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并且“在作品产生的效果中,有相当一部分效果是接受者在视听过程中自己创造的”[1]。《朗读者》通过独特的叙事方法,使文学作品在朗读嘉宾与受众之间产生了独特的传播效果。

(一)多重视角――从精英化到生活化

《朗读者》走出了传统意义上文学是精英的消费品的认识藩篱,实现了大众化的收视效果,从“阳春白雪”的精英主义表达,走向“下里巴人”的生活化叙事。多重化叙事视角改变了文化类节目过于仪式化的叙事风格,使文学作品走进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走进受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朗读亭”的素人朗读者,到《朗读者》节目的朗读嘉宾,这些为文字献声的人来自不同的职业、社会阶层,用自己的视角去呈现朗读背后的意义。正如主持人董卿在第一期节目中所言,“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朗读者》的每一期节目都兼具精英视角和平民视角。这些不同的个体,通过各自的人生经历及朗读,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将同一个主题词进行不同时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阶层的解构,让文学回归生活。

多重叙事视角,将《朗读者》的每期节目都切割成一个个叙事单元,使得受众与文学之间的距离感淡化或者消失,将无声的文字转化成生活中的故事原型,弥补了单一视角叙事下所缺乏的亲切感。同时,多重叙事视角突破了文学的仪式感,使文学与个人生活命运和社会变迁发展相关联,体现了文艺作品人本精神的回归。

(二)复调叙事――从读本到朗读者

“复调”指“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2]。在《朗读者》中,由主持人、素人朗读者、朗读嘉宾、文学专家等多个声部组成一种复调声音,形成一个高低起伏、满含情绪的大合唱。

在节目中,主持人的声音将生活化的故事与文学化的表达联系在一起,引导着节目情绪的转换和节奏的推进。朗读亭中素人的朗读和演播室里嘉宾的朗读解构出生活中的不同文学形象。专家的声音则是文学读本的注脚,将未能通过朗读者传达的文学意义解放出来。这种由不同声部组成的复调叙事使文学读本不再是由一个个刻板的字组成的话语连接,而是一段段鲜活的生活,有着不同的情绪、形态,能够产生不同的社会效果。

因此,复调叙事对传统文化类节目中单一专家或主持人声音进行权威性解构,建立一种多元的解释框架。在这个框架内,不同的声音、意识在表达的过程中产生化学反应,赋予文学文本更多精神上的价值和意义。

(三)群像化叙事――由线性到点状

“群像化叙事这一概念最初来自‘群像电影’,是指在一部电影中,每一位演员演出的角色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复杂多样的故事线索下,共同组成一个多线式、全景式的风情画,而不是以单一的线索来表现一个简单的剧情”。[3]在各种影视及电视节目制作中,传统线性结构被广泛采用,其具有叙事张力,但是线索单一,不利于复杂主题的呈现。《朗读者》采取多个朗读者分享故事并进行文本朗读的做法来演绎相同主题,这些复杂多样的故事,共同组成了一个多线式、全景式的画面,使点状叙事产生集群效应,深化对主题的诠释。

在《朗读者》的十二期节目中,群像化叙事贯穿始终,每期节目都有多个朗读者,通过各个朗读者的人生故事分享和读本朗读,呈现出关于一个主题的不同样态。这些来自不同阶层、不同�I域的朗读嘉宾,通过朗读不仅拉近了自身与文学的距离,而且通过共情效应产生更深层的意义。此时,文学的意义便是由文本作者、朗读者和受众共同赋予,既使文学与朗读进入寻常生活的画面,又深化了对主题的诠释。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品牌打造路径

(一)内容层面――文化内核与修辞元素并进

随着节目市场化的运作、制播分离的盛行,文化类节目出现狂欢与同质化的现象,难以摆脱“泛娱乐化”和“仪式化”的藩篱。因此,文化类节目若想突围成功,必须保证内容优质,需要鲜明的文化内核和独到的修辞元素,从而建立自己的品牌识别系统。

1.打造鲜明的文化内核

文化内核是一个节目的灵魂,在风格多样、题材广泛的文化类节目中,只有鲜明的文化内核,才能吸引受众。塑造一个鲜明的文化内核,首先需要一个优质的主题,既能把握受众的口味需求,又能起到文化类节目的教育作用,从而兼具观赏性和实用性。其次,文化类节目要打破受众对其的刻板印象,避免过于说教或娱乐化,就要具有创新性,树立自己的形象,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再次,文化内核的塑造需要具有IP意识,推动优质IP的转化和产业链的纵深开发,通过加深IP与受众生活的相关度进而加深节目的传播效力和影响力。最后,优质的文化节目应当承担文化传播的重任,因此要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实现国家与民族形象的跨文化传播,拓展节目生命的广度。

2.合理运用修辞元素

节目的修辞元素包括视觉修辞、听觉修辞、行为修辞等方面。视觉修辞从新颖的节目名称、养眼的舞美设计、精致的栏目宣传,到设计独特的视觉符号,如节目包装字体、节目画面的色彩等方面,这些修辞元素都是节目传播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节目的定位。比如在《朗读者》中,包装字体简洁但设计独到。在嘉宾进行朗读的时候,下方字幕并没有采取传统的滚动字幕模式,而是在画面右边以书本为载体,分页呈现读本内容。这种形式延长了文字的视觉停留时间,使受众能够进行同步朗读,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听觉修辞包括创作识别性强的主题音乐、背景音乐、结束音乐,打造经典的栏目宣传广告语等。不同于以往节目由音响老师在镜头后控制的音乐播放系统,《朗读者》在现场增加钢琴伴奏,一种古典优雅的朗读氛围立即被塑造出来。此外,在节目尾声,《朗读者》进行现场弹唱或演唱与当期主题词相呼应的歌曲,并在演唱过程中回放本期节目的精彩瞬间,加深传播效果。

行为修辞体现在节目表里如一、塑造典型方面的努力,包括荧幕前人的活动和荧幕背后节目团队的行为活动。一方面,荧幕前的主持人、嘉宾/主讲人的态度行为要有榜样性和吸引力;另一方面,荧幕后节目团队的设计内容、策划主题要有典型性。就《朗读者》而言,作为主持人和制作人,董卿本身就带有话题效应和一定的资源属性,各个朗读嘉宾来自不同行业和年龄段,使节目具有了广泛的受众基础。幕后团队的节目策划、设计要具有独特性和广泛性,比如“寻找朗读者”的线下活动不仅有力地宣传了节目,而且拉近了受众与节目的空间距离。

总之,文化内核的精准定位与修辞内容的助攻,使节目在内容层面饱满充实而活泼多样,帮助节目迅速进行内容识别和定位,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属性和吸引力。

(二)表达层面――故事化的叙事技巧

电视叙事就是讲故事,故事是“人类构筑精神世界的特殊方式,人类正是通过故事来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理解过去、现在与未来的”[4],故事化的叙事技巧能在更大程度上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因此讲好故事和讲一个好故事是打造节目品牌的重要路径。

故事化的叙事能够实现教育、愉悦和认知三大功能的统一,使文化类节目从静态的铅字中解放出来,在叙事过程中通过对细节的渲染、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中起承转合的安排、文字背后历史的解读及其在现场的讲述,使文化类节目在遵循文字真实的基础上,表达更加情感化,更符合电视艺术的文学审美和受众的接受习惯。通过故事化叙事,人们不仅能记住一本本经典的读本,也能记住这些文学作品所承载的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一个个打动人心的故事。

因此,好的故事化叙事技巧不仅能够实现对文化的深入挖掘,在叙事节奏上引人入胜,更能赋予文化以灵魂,唤醒受众心目中的原型。此外,故事化的叙事技巧所特有的美学效果能够召唤公众的内在良知,营造社会公德与市场道德的舆论氛围,实现对公众的精神文明教育。因此,故事化叙事技巧在打造节目品牌的道路上能够培养受众的收视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

(三)思想层面――人文精神的回归

一方面,人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最终要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因此,一档节目只有体现人文精神,才能迅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作为大众传播领域影响较大的传播媒介,电视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积极倡导人文精神,以推动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促进社会价值体系的建设,这事关一个电视节目的格局,更是一档文化类节目的使命。

文化类电视节目能够深入人心,最本质的原因不是推广的文化多么“高大上”,而是传递了文化背后的人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与智慧。文化由人类创造,并在与人的交流互动中得以继承和发展。在文化类节目中,要符合电视传播的特性,提高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可观赏性,文化的文学属性可以被适当弱化,着重传达文字背后的人物的生存条件和精神状态,彰显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如在《朗读者》中,其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每期节目的主题都展示了生活的不同形态,包括家庭的亲情、爱情,对祖国深沉的大爱,对陌生人的人道主义之爱等。

思想层面的定位是决定一档节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其生命力的重要标准。人文精神的回归,不仅仅是提升电视节目价值的需要,也是泛娱乐化社会环境下受众的呼声。

(四)技术层面――线下预热、跨屏互动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的媒介消费习惯发生一定的改变,其关系不再仅是单屏的传受关系,受众更加注重自己的参与获得感及延伸性互动体验。

线下的节目活动不仅能够起到市场调查、节目宣传、提供素材的作用,而且能够增加受众的参与获得感。《朗读者》节目在制作之时就发起了“寻找朗读者”的活动,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朗读亭”,掀起了朗读的热潮,将朗读的理念与意识悄然灌输到人们的意识之中。这种线下互动的模式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参与热情,并且通过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方式实现节目推广,打造节目口碑,增加人们对线上节目的期待感。

跨屏互动的模式近年来被广泛运用于电视节目,尤其是网络综艺节目中。受众能够通过网络互动的模式参与到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甚至决定节目的走向。2016年《中国网络新媒体用户研究报告》显示,68.5%的新媒体用户在观看视频的同时“玩手机”,38.5%的新媒体用户选择同时使用笔记本电脑或者台式电脑。看电视时“多任务”现象的普遍存在,在观看视频的同时,互联网用户会用其他设备在社交网络进行交流等行为。建立跨屏互动模式已成为当下节目的必然选择。通常所见的跨屏互动模型就是,“电视+电脑+手机”三位一体的模式。

电视节目的固定时间播放、移动客户端即时播放和微博互动,使电视节目网罗了具有不同媒介使用习惯的受众。固定的节目播放时间能够培养受众的视听习惯;移动客户端则解放了节目播放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客户端的弹幕和评论、分享等功能增加了节目的互动性,克服了受众的身体不在场的限制;在微博上,节目方可以开通官方微博账号,发起并主持话题讨论,进行直播宣传、节目预告、实时互动等。这种跨屏互动的模式能够产生集群效应,最大化吸引受众注意力、扩大传播效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
 
更多>同类开店资讯
网站排行
推荐网站
网站首页  |  你好 测试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